宋昌素
[摘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這其中所體現的系統觀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在梳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理論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復合生態系統理論,提出系統把握“社會—經濟—自然”的本質規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實踐路徑,包括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扎實推進大江大河流域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以系統觀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復合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453(2024)10-0064-08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七個聚焦”的分領域改革目標,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聚焦建設美麗中國”,指出要“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包括要“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1]這對統籌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指明了方向。堅持系統觀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和運用好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2]強調了生態保護修復、生態環境治理和美麗中國建設的系統性,是對科學、系統、有效地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治理的科學指引。
目前,關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相關研究大多是對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修復的重大意義、[3]發展歷程、[4]學科支撐、[5]存在問題、[6]技術路徑[7][8]和措施建議[9][10]等進行闡述,也有相當一部分研究是案例研究[11][12][13][14]或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研究,[15][16]還有學者對相關的制度保障和法律體系進行研究。[17][18]總的來看,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相關研究中,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對獨立,人與自然相對割裂,理論闡釋和科學依據相對分離。[19][20]本研究通過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將科學理論研究與現實實踐相結合,將人類所主導的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聯系起來,在此基礎上從不同空間尺度提出相應的實踐路徑,以期為新時代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參考。
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理論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性,在不同場合、多次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進行深入闡述。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21]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七次會議,會議通過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中提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22]補充了“草”的元素,從國家公園建設的角度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里要加一個“沙”字。[24]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調研時肯定青海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指出“我注意到你們加了個‘冰’字,體現了青海生態的特殊性。這個‘冰’字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加的”。[25]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調研時,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26]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并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要統籌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著力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27]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這些重要論述豐富和拓展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外延,突出強調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系統觀念。
“山”“水”“林”“田”“湖”“草”“沙”代表的是統一自然系統的各類要素和各類不同生態系統。“山”代表的是山地生態系統,地形是主導因素。“水”強調的是水資源,包括河流、湖泊、沼澤等濕地生態系統。 “林”是森林生態系統,以喬木為主,包括灌叢、草本、苔蘚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以及其他非生物因子。“田”代表農田生態系統,是以自然生態過程為基礎的重要的人工生態系統,也是人類最早創造的人工生態系統。“湖”主要是指湖泊生態系統,也包括以自然過程為基礎的水庫、池塘等具有蓄水功能的人工生態系統。“草”則代表了草地生態系統,是最基礎的生產者,是我國陸地上面積最大的生態系統,并且多位于我國重要的江河源頭和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沙”主要指沙漠、荒漠、戈壁等類型的生態系統,這一類生態系統自然條件差、群落結構簡單、自動調節能力差,在改造利用時應當慎重。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上這些要素和生態系統,還包括了海洋生態系統、冰川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也是生命共同體,“人”是這個生命共同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主導因素。共同體整合了生態系統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整合了資源、環境和生態多要素,整合了人的因素和自然的因素,重點是強調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不同生態系統之間具有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哲學關系,是具有整體性的。
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科學依據
(一)復合生態系統理論是科學理論基礎
人類社會是一類以人的行為為主導、自然環境為依托、資源流動為命脈、社會文化為經絡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馬世駿、王如松將其定義為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28]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的核心是生態整合,通過結構整合和功能整合,協調三個子系統及其內部關系,使三個子系統的耦合關系和諧有序,實現人類社會、經濟與自然間的和諧共生與可持續發展。[29]復合生態系統理論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核心支撐,依托復合生態系統,將“人的因素”納入到生命共同體和生態保護修復對策與應用技術體系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不僅是要處理好自然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更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基于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包括自然生態子系統內部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的系統治理,以及自然生態子系統與社會、經濟子系統協調發展的綜合治理,最終目標是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實現人類生存發展的需求與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的目的和諧統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超越社會學中共同體的概念——某一地域范圍內生活著的具有相同行為準則、相同宗教、相同價值觀或相同身份特征的社會集團,超越生態學中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時間內聚集在同一區域的、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種群的總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豐富和發展,是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有機融合的典范,具有更廣泛而深刻的內涵。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需要系統把握“社會—經濟—自然”的本質規律,深刻把握自然各要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和人與自然要素之間的緊密聯系,深刻領會人因自然而生的道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
(二)生態系統整體性是保證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的基礎
共同體理念整合了生態系統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整合了資源、環境和生態多要素,整合了人的因素和自然的因素,重點是強調了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不同生態系統之間具有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哲學關系,是具有整體性的。整體性是生命共同體的核心屬性,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組成一個互為依托、互為基礎、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整體性是支持和保持一個平衡的、綜合的、適宜的生物系統的能力,是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包括生態系統組成要素的整體性、結構的整體性、功能的整體性、管理的整體性。
第一,體現為各要素的整體性。生態系統各組成要素——非生物因子、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以及不同生態系統之間借助物質流動、能量循環和信息傳遞而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因此,生態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具有整體性特征。如果其中一個元素遭到破壞,其他因素也會受到影響,進而發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會割裂系統內各部分的必然聯系,從而破壞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最終可能導致不可持續。第二,體現為結構的整體性。生態系統結構是生態系統內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生態系統的空間結構、時間結構和營養結構。必須堅持系統思維才能完整準確把握生態系統空間結構特征;必須堅持時間上動態發展的觀點,才能夠把握好生態系統整體性內涵;必須堅持維持營養結構完整,形成復雜的網絡,才能保持生態系統相對穩定的結構。第三,體現為功能的整體性。生態系統結構決定生態系統過程,生態系統過程影響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也可以反作用于生態過程和生態系統結構。生態系統必須依賴于各要素的完整性,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效益,保證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供給,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生態系統任何單一要素都無法單獨供給生態產品,生態系統整體性表現出來的功能整體性大于各部分要素之和。當生態系統結構的整體性遭到破壞,其變化帶來生態系統過程的改變,生態系統過程的改變影響著生態產品的供給。第四,體現為管理的整體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呼喚生態系統管理的整體性。生態系統提供了多種不同的生態產品,需要進行多目標的綜合管理,要考慮總體環境過程,利用生態學、社會學和管理學原理來管理生態系統的生產、恢復或維持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期的功益和價值,要將人類、社會需求、經濟需求整合到生態系統中,同時考慮多種生態產品供給,進行目標整體性的生態系統管理,才能實現生態產品總價值的最大化。
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實踐路徑
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有利于解決“生態系統整體性”和“行政區劃獨立性”之間的矛盾,引導生態治理格局從“職能導向型”轉向“問題導向型”,將治理目標從提升植被覆蓋度轉向生態產品供給,治理方法上從工程建設主導生態修復轉向區域生態空間管控。具體而言,由小到大的空間尺度上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實踐路徑依次為: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扎實推進大江大河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以系統觀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一)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工程(以下簡稱“山水工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對受損、退化、服務功能下降的生態系統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過程和活動。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支持在浙江錢塘江、福建閩江、河南南太行、甘肅祁連山、吉林長白山等“三區四帶”重要生態屏障區域部署實施了51個“山水工程”項目。2022年12月13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期間,聯合國方面宣布,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未來,要繼續在《關于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通知》《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指導下深入實施“山水工程”。在深入實施“山水工程”過程中,首先需要科學掌握好系統思維,深刻領會人與自然之間唇齒相依的共生關系,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統籌優化對人類健康生存與永續發展的意義,從整體與部分的相互作用過程來認識和把握生命共同體。其次,要充分考慮生態治理的地區差異性,以生態適宜性為前提,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施策,“山水工程”不應只是采取單純的環境污染治理措施,而應該盡可能采取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Solution,NbS),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努力找到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修復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系統服務,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理效果。再次,應有機融合已有的天然林保護工程、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和石漠化地區綜合治理工程等國家重大生態工程,更加注重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強化區域聯防聯治,打破行政區域界限,構建點線面結合的生態防護網絡。
(二)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從更大區域尺度上看,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重要地位,要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保持其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整體性、系統性。2021年10月,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未來,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就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系統觀念,統籌生態要素、部門管理、資金投入、保護和發展等全方位的系統性,保證優質生態產品供給。首先,要完善統籌協調管理機制,健全國家和各省、跨省之間的協調管理機制,明確跨省國家公園的管理條例。其次,要完善資金投入保障體系,建立管理成效與財政資金投入掛鉤的激勵機制,完善縱向生態補償機制,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推廣特許經營管理模式,吸引社會投資和社會捐贈。同時,協調國家公園內嚴格保護與社區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還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提供借鑒,在高水平保護前提下,建立基于生態產品的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三)扎實推進大江大河流域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治理
拓展到流域尺度上來看,大江大河流域會涉及到更多的行政單元,是由自然生態系統以及與此相關的經濟、社會系統所構成的復合系統,是一個系統性極強、整體性極高、協同性密切的區域,各要素間聯系十分密切,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流域治理應該是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的重點領域,要重點圍繞提升區域主導生態系統服務,從消除生態脅迫影響、優化生態空間格局、暢通生態網絡、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系統質量等方面進行系統治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包括調整原有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方式和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機制兩種方式,都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著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要素,要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調整原有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通過推動企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實現產業結構綠色轉型,解決污染超標排放和資源過度消耗問題,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協同增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機制,主要是通過政策、市場和技術創新使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需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思路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應該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以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保護為重點,開展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治理,上游地區應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開展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重點提升上游地區的水源涵養能力;中游地區則以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為重點,減少人為因素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恢復自然生態;下游地區重點做好黃河三角洲的保護修復以及污染治理,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也要嚴格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目標要求,嚴格落實水資源開發利用、區域用水總量、生態流量管控等各項指標,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嚴控超計劃引水、水電開發,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將生態用水指標納入水資源配置。
(四)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從全國范圍內來看,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要更加細化我國960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的每一寸土地承擔的主體功能,發揮好每一寸國土最適宜的作用。構建優美和諧的生態空間,是協調保護與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的基礎,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的目標指向和重要內容。研究表明,占國土面積35%的生態區提供了60%以上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洪水調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系統服務,[30]這是必須要嚴格保護的底線。
首先,生態功能區要以保護為主,限制開發。一方面要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保證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另一方面還應該通過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其“自我造血”和綠色發展,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行動指南,用市場化機制促進生態功能區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其次,城市化地區要開發與保護并重。需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保護好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滿足當地居民對優質農產品和生態產品的需要;實施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工程,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再次,農產品主產區要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一方面,要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建設智慧農業。另一方面,要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建立對農產品主產區的轉移支付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五)以系統觀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除了有形的空間領域,還應從無形的更廣闊的治理和管理領域,以系統觀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要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是對我國長期經濟快速發展中累積的保護與發展問題進行系統性反思的理論成果。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積極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著力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統籌要素、部門、資金、時間和空間等要素指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落地見效,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基金項目]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2024年度青年科研項目“新質生產力視角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賦能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2024QN042)。
[作者簡介] 宋昌素,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講師,生態學博士。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7,53-54.
[2]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2.
[3]張惠遠,郝海廣,舒昶等.科學實施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切實維護生命共同體[J].環境保護,2017(6).
[4]成金華,尤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原則的科學內涵與實踐路徑[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
[5]李月輝,胡遠滿,王正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與景觀生態學[J].應用生態學報,2023(1).
[6]李達凈,張時煌,劉兵等.“山水林田湖草—人”生命共同體的內涵、問題與創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11).
[7]羅明,于恩逸,周妍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布局及技術策略[J].生態學報,2019(23).
[8]周妍,陳妍,應凌霄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技術框架研究[J].地學前緣,2021(4).
[9]王夏暉,何軍,饒勝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思路與實踐[J].環境保護,2018(Z1).
[10]薩娜,趙金羽,寇旭陽等.“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耦合框架、模型與展望[J].生態學報,2023(11).
[11]常江,李燦坤,馮姍姍等.煤炭城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分區及規劃策略研究——以古交市為例[J].生態經濟,2021(6).
[12]付建新,曹廣超,郭文炯.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山水林田湖草的時空分異[J].應用生態學報,2021(8).
[13]王波,王夏暉,張笑千.“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以承德市為例[J].環境保護,2018(7).
[14]華啟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的江西實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
[15]劉鵬舉,袁卓慧,胡業翠.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第一批試點區NDVI時空分布與影響因素分析[J].生態經濟,2019(7).
[16]張佳寶,孫波,朱教君等.黑土地保護利用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的協調及生態屏障建設戰略[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10).
[17]林平,張崇波.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問題和對策[J].林業經濟,2018(7).
[18]張楊,楊洋,江平等.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認知、路徑及制度體系保障[J].自然資源學報,2022(11).
[19]鄒長新,王燕,王文林等.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原理與生態保護修復研究[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8(11).
[20]吳鋼,趙萌,王辰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理論支撐體系研究[J].生態學報,2019(23).
[2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47.
[22]習近平.敢于擔當善謀實干銳意進取 深入扎實推動地方改革工作[N].人民日報,2017-07-20.
[2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9.
[24]“‘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增值的”(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6.
[25]高天厚土鋪展大美畫卷——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紀實[N].人民日報,2021-06-11.
[26]習近平在西藏考察時強調 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 譜寫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1-07-24.
[27]習近平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并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強調 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 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N].人民日報,2023-06-07.
[28]馬世駿,王如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生態學報,1984(1).
[29]王如松,歐陽志云.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3).
[30]Ouyang ZY,Zheng H,Xiao Y,et al.Improvements in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Investments in Natural Capital[J].Science,2016,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