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小學生競選學校大隊委的視頻走紅網絡,引發討論。視頻中,四年級女孩小朱面對鏡頭侃侃而談,自信大方地展現自己競選大隊委的優勢。此外,視頻的拍攝、剪輯與制作也顯得十分專業。面對這段視頻,網友們在感到驚嘆的同時,紛紛都表示現在的小學生“太卷了”“綜測分加起來比我都多”,更有甚者認為家長讓不到十歲的孩子如此精英化,又是“雞娃”教育的表現形式。面對這些評論,小朱同學的家長回應,他只是“希望孩子站到臺前來”。(10月9日 東方網)
認真為孩子拍攝競選視頻,用更好的形式來展現孩子的風采,真的是“太卷了”嗎?在指責家長“雞娃”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雞娃”緣何引發反感。“雞娃”意為不停地“給孩子打雞血”,舉全家之力讓孩子補習各種才藝,以使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而家長的“雞娃”行為近年來頻受揶揄,根本原因在于家長不切實際的期待同孩子的天性產生了錯位,甚至抹殺了孩子的閑適童年。反觀引起爭議的競選視頻,也許小朱同學的優秀是引發“雞娃”爭議的原因,但只要關注該視頻制作的幕后,就會發現家長的教育方式同“雞娃”教育的邏輯完全不同。
不同于“雞娃”中娃的被動地位,競選視頻的制作處處都有孩子“主動”的痕跡。小朱同學本身就具有校園電視臺的活動經歷,面對鏡頭落落大方地展現并不是難以做到的事,更何況作為不滿十周歲的四年級小學生,小朱同學的自信大方不可能全然是表演。此外,視頻的制作雖然由父親主導,但孩子的主動參與和配合不可或缺。這種教育方式并非簡單的“雞娃”,而是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主動探索、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不同于“雞娃”對孩子天性的抹殺,“希望孩子站到臺前”,是對孩子自信的展現,是對孩子天性的保留。從小朱同學父親的回應中不難看出,家長只做視頻的后期工作,其目的是更好地展現孩子的優點。“孩子站到臺前”的教育理念,隱含著讓孩子做主角的意涵,家長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只充當孩子成長的幕后人員,主要目標是更好地發揚而非更改孩子的天賦天性。這種自信和天性的保留,正是“雞娃”教育方式所缺乏的。
另外,家長對孩子的愛與關注,不應被“雞娃”兩個字盲目掩蓋。小朱同學的競選視頻從拍攝到剪輯完成也只花了兩個小時,后期也只用了操作簡單的剪輯軟件。精致的視頻不難制作,為何走紅網絡的只有小朱同學一位?小朱同學與其他同學的差別,并不在于優秀的履歷本身,而在于家長為孩子傾注的精力與愛。家長對孩子教育的上心與親身參與,同“雞娃”教育只要求孩子、鞭策孩子的邏輯區別開來。
回顧引發熱議的競選視頻,面對小學生的優秀履歷,我們不能只看到“內卷”“雞娃”,也應保留一點對孩子能力與天性的贊揚,對家長教育理念的客觀。“雞娃”的帽子,“內卷”的揶揄,傷害的是孩子奮力向上的天性,抹殺的是家長培養孩子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