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消協發布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除了追求性價比之外,情緒釋放將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新的消費熱點。
在筆者看來,“情緒價值”雖然面臨一些爭議,卻并非毫無價值。從“愛因斯坦的腦子”一年賣出7萬多份,到“好運噴霧”“禁止蕉綠”成為年輕人學習、辦公的“搭子”,再到不少別出心裁的文字型手機殼、T恤衫成為“炸街”必備……近年來,“情緒價值”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視野,社會接受度越來越高,也具有了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商業價值。
為何越來越多消費者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綜觀這些商品或者服務,雖然較為抽象,但反映了購買者消費意愿的增強、消費行為的提升。從大的層面看,這兩年,隨著消費從疫后恢復轉向持續擴大,個性化、品質化消費需求持續增加,新的消費潛力不斷被發掘,也就形成了消費新趨勢、新變化。從個體層面看,“90后”“00后”群體中悅己型、人設型消費的出現,推動具有個性化的商品、服務迭代更新。
對此,無論是消費市場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都有必要予以正視、保持關注。一方面,要重視情緒釋放型消費的積極帶動作用,因勢利導,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另一方面,要對滿足情緒釋放或精神享受消費的熱點地區、熱點領域和熱點時段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質量管理,重視消費者的消費熱情,提升消費體驗,引導理性消費,并通過制度完善、社會監督等方式,加強對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人格尊嚴、情感寄托等精神利益的保護。
特別強調的是,“情緒價值”事實上和理性消費并不相悖。無論是社會經驗還是相關調研結果,都表明消費者理性消費意識的不斷增強,例如,“不是×××買不起,而是×××更有性價比”“可以買貴的,但不能買貴了”等熱梗在社交平臺受追捧就是佐證。這就提醒商家,在看好“情緒價值”合理性、成長性的同時,也要避免打著“情緒價值”旗號過度營銷,一味造勢、收割流量可能會適得其反。
在一個強調“真誠永遠是必殺技”的社會,用好“情緒價值”意味著要洞察消費者心理、把握市場規律。唯有善用、巧用、正確用,才能避免潛在風險和糾紛,讓商業價值發揮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