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條,連串反應。
近日,有三位博主發布視頻投訴,稱自己特地前往山西大同旅游,卻遭遇面館“陰陽價格”:賣給自己的面條11元一碗,賣給其他顧客的7元一碗。8月26日,當地市場監督管理局回應稱,游客反映問題屬實,已責令該面館停業整頓,并將依法對其進行立案調查。
隨后,也有大同本地人站出來為店家說話,表示7元的刀削面是給當地礦工的優惠價,更有不少網友為面館喊冤。起初該博主對以上說法不予認可,但后來刪除了相關視頻。據媒體報道,9月1日,不少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專程前去幫襯店家。有顧客稱,面館已明碼實價,7元一小碗。
事情的進展還算令人欣慰,但整個過程仍需深入復盤——在情與理的反復糾纏中,從聲援者眾到飽受質疑,三位博主的維權經歷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都是同一撥網友,態度何以前后分化?在筆者看來,如果說此事的癥結在于雙方的溝通,那么它也映射了曝光式維權的另一面。
從字面上看,“曝光”本身就帶有“維權”的意味。隨著網絡發聲變得觸手可及,“圍觀”也成為了一股特殊的力量,很多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其實就得益于網絡曝光。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其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從商業契約的角度看,三位博主最開始是占理的——即便是出于善意的“區別對待”,明碼標價也不是多此一舉,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如果他們可以更理智和克制一些,或許事情會有更好的走向。誠然,盡管店家沒有打消他們的疑慮,但也立即退還了多收的錢,自始至終態度還算端正,再加上11元的價格也不算貴,應該說,協商解決的余地還是有的。
然而,當他們選擇“對簿公網”,局面就似乎有些不可控。一方面,雖然這些信息來自親身體驗,但由于立場的不同,其內容未必足夠真實和完整。例如,隨著時間推移,有不少網友開始質疑,博主隱去了一些關鍵信息,造成了誤導。另一方面,互聯網具有放大的作用,若是“誤傷”無辜,影響可能不只一隅。
跳出此事來看,曝光式維權也要有邊界感。但在現實生活中,正因其效果“立竿見影”,不少人潛意識中把它當成了“第一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這就容易導致其“閾值”大大降低,遭遇各種方式的濫用。耐人尋味的是,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太會發生的事,到了網上竟變得咄咄相逼,甚至是喊打喊殺。以至于常常出現這樣的悖論:如果求助相關部門,事情原本不難解決,等到事態升級、監管部門介入,反而耗費了更多的行政資源。
讓網絡曝光“興利除弊”,不是一家之事。就發布主體而言,首先要慎重考慮其必要性,如果選擇網絡維權,應當合理表達訴求,盡量做到內容真實可信;就治理主體而言,相關網絡平臺應壓實主體責任,優化審核流程,及時解決問題。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個別情況下法律救濟渠道不暢、維權成本高昂,有的曝光式維權實屬無奈,也應從“根”上入手,建立長效機制,避免維權者因此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