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是堅實支撐,數字經濟是重要驅動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等重要任務并作出周密部署,既為持續推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盡快破題起勢、釋放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效動能提出新任務、展現新期待。
1.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正當其時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數字技術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的深度廣泛應用,已成為重構全球政治經濟發展格局、打造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關鍵力量。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其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我國搶占新一輪產業變革制高點、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提速的關鍵路徑,更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必然選擇。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當前,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等任務正在向縱深推進,經濟發展質量持續提升,同時也應看到,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經濟運行出現分化,重點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多,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數字經濟是極具強勁動能、創新活力的經濟形態,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既有利于以數字技術應用為突破口,優化要素資源配置,突破解決技術“卡脖子”等現實問題,提升高質量供給能力;又有利于促進市場需求融合疊加,拓展市場邊界,做大市場規模,釋放新的有效需求,為暢通供需循環創造良好條件。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數字技術正在全面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產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提速,數字產業化進程持續加快,產業和數字融合釋放的發展動能,已經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就是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各個產業部門,通過數據賦能、數智協同、技術創新等加快實現生產方式升級、管理模式優化、生產效率提升,并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有效形成,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更加高效、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加壯大、支柱產業更具規模。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內在要求。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解決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問題,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發展。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能夠在有力地穩定經濟高質量發展基本盤的同時,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普惠性優勢,打破產業、行業、地域等限制,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助力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同時,數字經濟的發展壯大,既可以釋放數字技術應用帶來的共生共享共贏紅利,降低教育、消費、服務等領域的成本,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也能夠豐富產品供給,提高供給的適配性,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個性化、多樣化生活需求。
2.找準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的著力點
從全球范圍看,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處于領先位置,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有基礎、有條件,但也面臨不少挑戰,必須在準確把握實體經濟發展新形勢、新要求的基礎上,正確認識數字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立足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規律進行統籌部署,盡快形成新的有效突破。
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傳統產業是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是參與國際競爭、開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基本盤。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是涉及產業發展方式、企業生產形態、商業運行模式等領域的全方位變革,應強化頂層設計和全盤布局,將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從單一行業、單一領域、單一環節擴展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各個方面,促進各領域、各環節協同互動。緊密結合工業、農業、服務業等行業的實際特點,因地制宜提供有針對性的數字化改造方案,幫助企業在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中體現個性化需求。大力推廣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用,探索“先使用后付費”等經營模式,鼓勵中小企業使用云存儲、云安全等應用服務,支持企業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智能生產線。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以物聯網技術賦能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物流體系,加快推動物流高速化、自動化、智能化、柔性化、透明化進程,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支持數字產業發展壯大。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根基和動力源泉,也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應聚焦數字產業發展前沿領域,大力培育壯大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經濟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鼓勵數字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具備條件的行業和企業共同探索新一代數字技術應用,加大對共性開發平臺、開源社區、共性解決方案、基礎軟硬件的支持力度,支持數字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鼓勵企業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先進材料、人形機器人等數字產業領域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力爭在未來產業領域發展上形成新優勢、新動能。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攻關。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是關鍵,而有關核心技術仍是當前融合發展的重要短板,這也是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重中之重。應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聚焦集成電路、半導體、高精度傳感器、核心電子元器件等關鍵技術領域,優化科技創新力量、要素、人才等資源配備,集中力量推動“卡脖子”技術攻關和成果應用。加強高端數字化人才培養,推動高等院校開設數字化技術相關的復合型專業,加強科研人員培養和勞動者技能培訓,打造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創新聯合體,形成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優化薪酬分配體系,激勵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
3.完善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基礎性制度
有效的體制機制,是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應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既要更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也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和監管體制,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適應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需要,統籌發揮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就業政策、產業政策等作用,強化政策協調發力,共同支持數字經濟發展。加大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改造等領域的資源傾斜支持,為轉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降低企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實施好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的各項政策措施,將企業數字化改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等作為重點支持領域,用好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提高設備更新貸款財政貼息比例,支持企業和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簡化審批程序,支持社會資本投資數字改造、數字產業等項目建設。
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共享。數據是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數據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建設的基石。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推動數據要素標準化建設,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推動政務數據、公共數據在依法合規前提下流通共享,打破數據孤島,減少信息不對稱,提升數據管理能力和開發利用水平。構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規劃和標準體系,前瞻性布局謀劃數字基礎設施,適度超前建設數據中心、算力等新型基礎設施,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的網絡空間。充分發揮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優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研發適合我國產業特點的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基礎軟件和應用,支持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
完善數字經濟監管體制。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促進數據采集、挖掘、清洗、儲存等領域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推動數據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提升數據安全治理監管能力,加強數據安全保護,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有效保護個人信息和商業秘密。健全平臺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既充分發揮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特色優勢,鼓勵企業創造創新,也要強化平臺領域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有效保護消費者、平臺從業人員等群體的合法權益。積極參與國際數字經濟標準和規則的制定,開展雙多邊數字治理合作,綜合構建國家競爭新優勢。
(作者:胡金焱,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青島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