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北京游客大增,四通八達的地鐵無疑是自由行游客在京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不斷有游客反映,北京一些地鐵站存在標識不清晰、不準確,標準不統一等問題,讓人一頭霧水。一位游客望著地鐵10號線換乘6號線的指示牌,依然不知道往哪走。(7月29日《北京日報》)
“頭一次聽說需要出站換乘,還真有點犯懵。”不久前,馬女士從北京地鐵1號線換乘16號線,雖然車站內貼有不少“換乘16號線木樨地站,請從A1口出站”的指示標識,但對于像她一樣乘客來講,依然阻礙重重。除了站內容易犯懵,出站后的換乘路線也讓不少乘客摸不著頭腦。為什么明明張貼了各種各樣的標識和指示牌,不少游客還是“犯迷糊”?
是乘客“理解能力差”還是“服務不到位”?應該說,兩種原因都存在。但是,對于公共服務部門而言,還需要多從服務的角度找問題。簡單一句話:所有城市的標識和指示牌等等都應該實現“簡單明了”“通俗易懂”,而不能只是“經常出門的人能看懂”“年輕人能看懂”,還必須讓不經常出門的人、老年人也能“一眼看明白”。
還有一些城市的標識和指示牌,為了體現地方特色,為了顯得與眾不同,而采取了“超前的設計”“另類的設計”,雖然“很好看”“很美觀”,卻與服務的本真南轅北轍了。
當我們行走于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忙碌的通勤時刻還是悠閑的觀光體驗,公共場所中的標識系統如同無聲的向導,承載著指引、告知與警示的重要功能。然而,倘若這些標識成了“迷魂陣”,非但不能發揮其應有作用,反而讓人陷入迷茫與困惑,這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初衷。
公共場所標識的基本職責,在于提供準確、清晰、易于理解的導引信息,確保每一位使用者能夠迅速、準確地找到目的地。現實中乘客“犯迷糊”現象揭示了,當前一些地方的公共標識設計上存在不足。一方面,缺乏統一的設計標準與規范,導致不同城市、不同區域、不同場景下的標識風格迥異,信息傳遞不一致;另一方面,對用戶實際需求的考量不足,未能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優化標識的可讀性與易理解性。
公共場所標識的清晰、準確、便于理解、看得明白并非小事,它關乎城市公共服務的質量。公共場所的標識,不能“讓人犯迷糊”,要“好看”更要“好用”,要“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