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來,南京、濟南、寧波、蘇州等多個城市紛紛推出“以舊換新”購房政策,且隊伍不斷有“新成員”加入。據某研究機構公布的數據,2023年以來,全國已有超30城表態支持房子“以舊換新”。
“以舊換新”這股風,何以能刮到房地產?根源在于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數據最有說服力——2023年,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11173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5%;新建商品房銷售額116622億元,同比下降6.5%。新房市場疲軟的同時,二手房掛牌量卻持續攀升。以鄭州為例,全市當前在某居住服務平臺的二手房源掛牌量為12.8萬套,遠超2022年6月底的7.9萬套。在此背景下,多個城市推出的“以舊換新”購房政策,無疑是提升住房市場交易活躍度、釋放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的一個重要舉措。
揆諸各地實踐,“以舊換新”購房政策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其一,發放住房補貼。即出售自有住房并在規定期限內買房的業主,可享受一定比例的契稅補貼,目前蘇州、沈陽等城市均以這種形式鼓勵“以舊換新”。其二,“換新購”服務。即購房者可在開發商處認購并鎖定房源,并由委托的房地產經紀機構出售舊房,若在一定期限內舊房售出可按流程購買新房,若舊房未售出則退還新房認購金。其三,國企收購。即具備一定經濟實力的平臺或開發商直接收購舊房,售房款被用來在相應項目購買新房。各種模式并無優劣好壞之分,其指向都是讓那些有改善性住房需求的群體住上大房子、好房子。
說到底,“以舊換新”,“換”的本就該是新面貌、新氣象,這就要求包括政府部門在內的各主體要積極服務、主動作為,想方設法打通交易中的多重堵點,以更好促進房地產行業的良性循環。比如,有人擔心舊房能否賣出心儀的價格。要知道,限于“以舊換新”政策要求的賣房時限、舊房的房齡、舊房總房款不能超出新房總房款的60%等多重因素,賣房者最終往往難以達到心理預期。再比如,有人提出“舊房若是去化不佳,是否會讓房企等承擔風險”,這也給政策制定者提了一個醒,即要加快研究二手房后續如何保值增值、更好使用這個關鍵問題。此外,“以舊換新”政策屬于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尚不明確的地方,有關部門要做到流程設置更加明確而詳細、流程控制更加嚴謹而有力。
從一線城市接連官宣“認房不認貸”,到多地適時調整優化住房公積金政策,再到30余城紛紛推出“以舊換新”購房新政,相信通過一連串有力度的行動、有溫度的舉措,購房者的置業意愿必定會迎來修復,房地產市場也將會企穩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