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屈曉東認為,預算是政府進行財政資金管理的重要工具。如何用有限的財政資金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政府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這需要政府部門加強預算管理,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各級政府要習慣過緊日子,真正精打細算,切實把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實效來。財政部日前印發通知,從強化預算約束的角度,對中央部門和地方財政落實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提出六方面明確要求,督促各地區各部門堅持過緊日子不放松。
預算是政府進行財政資金管理的重要工具。如何用有限的財政資金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政府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這需要政府部門加強預算管理,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要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堅持“大錢大方”,在確保項目必要性和效益性的基礎上,投入充足的資金。對于那些用于日常運行和維護的小額支出,則遵循“小錢小氣”的原則,嚴格控制并減少不必要的花銷,杜絕鋪張浪費。
何為“大錢大方”?指的是該花就花。充分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把同樣的錢花出更大成效。2023年,中央財政安排生態環保和綠色低碳相關資金4640億元,有效確保了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各項任務目標落地落實;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3.8萬億元,有力推動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當前、惠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這些實打實的政府支出,能夠帶動和擴大社會有效投資,更好地支持重點領域鍛長板、補短板。
何為“小錢小氣”?就是能省則省。從地方的實踐來看,各地正不斷完善機制,讓過緊日子成為一種習慣。比如,山西嚴控“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省級“三公”經費預算連續第11年堅持只減不增。又如,黑龍江出臺《關于貫徹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嚴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從14個方面明確45條管控措施,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構建完善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長效機制、提升管理效能。
數據顯示,今年中央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8.6%,扣除重點保障支出后僅增長0.3%。同時,嚴控一般性支出,盡可能壓縮中央部門支出,大力推動各部門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可以看出,政府部門在財政投入上的部署思路,正是集中財力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把錢花在刀刃上,真正做到了“大錢大方、小錢小氣”。
寶貴的財政資金需要“錙銖必較”,“過緊日子”就是要用好每一分錢。精打細算“過日子”,才能細水長流“過好日子”。具體來說,要認真執行會議差旅、資產配置、政府采購等方面的制度規定,嚴格遵守預算編制原則,細化經費項目,明確支出標準,嚴禁超標準、超范圍使用,確保每一筆“三公”經費都能有據可查、有跡可循,經費公開要接受社會監督。此外,還要將“三公”經費評估結果與預算安排掛鉤,實行“三公”經費動態管理。
當然,“過緊日子”不代表把所有支出都“擰緊”,而是要提高預算制定的科學性,把更多“真金白銀”用于發展的緊要處、民生的急需上,實現集中財力辦大事,比如重點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落地、保障科技教育支出等,從而最大限度激活經濟發展動能,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屈曉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節用增效更好造福于民
以政府過緊日子換老百姓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