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文旅市場呈現繁榮景象。56個“格子”、21個劇場,“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用戲劇講述中原故事,吸引游客紛至沓來。這顯示出旅游演藝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動現代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潛力。
自古以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創作優秀文藝作品,研發優秀旅游產品,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是當前文旅行業發展的方向。
源于20世紀60年代藝術領域的“在地化”觀念,已經走出了本源意義上的“在地關懷”,成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有機界面,也構成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那些厚植本地文化的演藝劇目、民俗文化、音樂節和美術作品,能夠喚起人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感知,從而形成新的體驗。如果將戲劇幻城與銀基、海昌、方特等主題公園,以及建業電影小鎮等文化休閑和旅游度假空間疊加在鄭州市域地圖上,我們就會發現,眾多本地性演藝項目開始重塑這座城市的人文氣質。“藝術路標”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游客到訪散點式體驗空間和多樣性消費場景,并使游客盡可能停留更長的時間。
旅游活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效載體。隨著更多游客到訪,地方的、民族的、傳統的文化將隨之傳播到四面八方,為城市形象注入新內涵,并帶來文化交流的新機遇。簪花、刺繡、漢服、陶瓷、圍爐煮茶等傳統文化,因為旅游者的參與和分享,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隨著年輕游客對戲劇、舞蹈、美術、服裝、手工、餐飲等文化遺產的接受,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培訓、研學、創作、銷售和推廣的需求增加,為非遺傳承人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面向旅游市場的演唱會、音樂節、民俗和非遺文化活動,帶來客流的同時,也帶來了增量消費和創意活力。得益于旅游活動,《長恨歌》《印象麗江》《遇見平遙》《長安十二時辰》等演藝劇目收獲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旅游業經濟屬性強、市場化程度高,旅游目的地要承接文化傳承發展的時代機遇,還要在旅游形象推廣、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和業界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在文化創造和旅游創新的進程中,把握市場需求的變遷,研發新產品,滿足新需求,讓旅游有更多文化味道。
(作者為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