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包括北京馬拉松在內,全國有近20場馬拉松同時進行。七天之后,全國各地又有近20場馬拉松開跑。連續兩周,有60萬人參與了馬拉松比賽。實際上,這還僅僅是能參賽的幸運者,報名的人更多。即將舉行的上海馬拉松,中簽率僅為13.7%。明年1月份舉行的廈門馬拉松,中簽率更是低到了5%。
可以不夸張地說,當下,馬拉松已經成為中國的群眾運動,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有一個酷愛跑步的人。
馬拉松在中國,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2010年,北京馬拉松花了5個月時間才能湊滿人數。2015年之后,中國馬拉松運動開始快速發展。在2019年,中國馬拉松賽事數量一共是1828場,平均每天都有3場馬拉松。疫情三年,部分賽事被叫停或延期,疫情后,馬拉松賽事迎來報復式增長,形成當下一周20場的盛況。
隨著參與的人越來越多,馬拉松賽事的商業價值也水漲船高。《2017年中國最具贊助價值體育賽事TOP100》榜單顯示,北京馬拉松在國內的賽事品牌價值已經上升至第三位,僅次于中超和CBA。
賽事背后是相關馬拉松經濟的活躍。2023年的無錫馬拉松吸引了11.5萬名選手報名,參賽規模達3.3萬人,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交通、旅游及賽事展位銷售等經濟效益高達1.95億元。為了進一步擴展馬拉松對消費的刺激作用,重慶、北京都依托馬拉松舉辦了消費節、美食節。
也應該看到的是,中國馬拉松運動的發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2018年,蘇州馬拉松中國女選手沖刺階段被遞國旗事件、南寧馬拉松拉拽沖線冠軍要求合照事件、最近的大連馬拉松中國選手沖刺被皮卡攔路事件,都暴露了中國馬拉松還需在專業性上提升。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馬拉松的興起,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
中國馬拉松的背后是喜愛長跑的中國人,這是中國人生活水平提升、健康意識發展的結果。練長跑的好處很多,可以減肥、增強心肺功能、減少骨質疏松的風險、提高免疫力。長跑吸引人的魅力,在于長跑能讓人身心愉悅。長跑中身體會釋放內啡肽。內啡肽因被稱為“快樂激素”或者“年輕激素”,它能讓人感到歡愉和滿足。內啡肽的分泌需要足夠的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慢跑、游泳、爬山之類的有氧運動至少要持續30分鐘,內啡肽的水平才能升上去,然后人就會感到心情舒暢。城市生活壓力大,長期堅持跑步,成為一種釋放壓力、放松自我的方式。
馬拉松也需要基本的投入,這與收入水平是相關的。比如,2022年,特步營收129億元,同比增長近30%,其中,跑鞋正是貢獻最大的產品。據尼爾森2020年發布的《中國馬拉松人群與消費洞察報告》顯示,中國跑者平均每人花費超過1.1萬元,其中一大部分花費在了跑步裝備上。
所以,總體來說,長跑的天花板高,但門檻不高,一雙跑鞋就夠了,花個報名費,還能參加國際賽事。當一項運動有了群眾基礎之后,就會產生額外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通過諸如朋友圈的步數、各種跑步APP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進入這個循環之后,中國的馬拉松運動就變得更加流行,甚至聲勢浩大。
其實能夠起到健身、減肥作用的有氧運動,還有很多,比如自行車和游泳。但這些運動的成本更高,不管是對城市公共設施還是個人費用,都是如此。專門的自行車道,比跑步的步道要求高得多,要更寬更長及更多的專業設施。對跑步來說,1公里的步道折返跑就夠了;至于游泳,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在家里游、在小區游,游泳館的費用也不便宜,再加上往返的時間、停車的費用,就更貴了。至于網球、羽毛球等運動,成本與技能門檻也不低。種種因素作用下,鍛煉的需求就較多地集中到長跑上。
可以說,馬拉松的流行,是中國經濟發展、人們收入提升、健康意識加強、城市環境提升的結果。將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的收入進一步提升,城市人居環境變得更好,其他運動也將越來越具有“群眾運動”的廣泛性,或許能稀釋一些馬拉松如今的“人氣”。實際上,在有條件的地區,新的趨勢早已出現,皮劃艇、游泳、自行車、健身都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周圍。
(作者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