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性和創造性的理論成果,為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重要原創性貢獻,創造性地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注重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新時代新征程,要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把人民利益作為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這個根本政治立場決定了黨在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如《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的,“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
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鮮明的人民性。這一重要思想堅持把人民利益作為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彰顯了人民至上的根本價值取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奮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深入推進,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同時,在發展過程中,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最大限度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是決定發展性質的根本問題。新時代的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通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等實實在在地加以落實。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深入探索適合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所有制、分配制度以及資源配置方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有利于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促進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規范和引導資本發展,有利于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在實踐中,全體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實現了最廣大人民的廣泛持續參與,充分彰顯人民主體地位,使人民意志得到更好體現、人民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創造活力進一步激發。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需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在經濟社會的運行中,效率保證了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同時為促進社會公平提供了條件;公平維護了社會穩定有序,同時為提高經濟效率創造了條件。我們黨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依據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統籌效率與公平,保證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使人民收入不斷增長。新時代新征程,一方面,要通過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持續優化勞動、資本、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配置,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有利于做大做好“蛋糕”,又有利于切好分好“蛋糕”,真正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一般來說,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在一定社會形態、歷史時期、發展階段的集中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然要求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變化,站穩人民立場,著力解決社會主要矛盾。
科學分析和清醒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前提。要成功推進黨和國家事業,就必須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確定了社會主要矛盾,就要圍繞解決這一主要矛盾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一方面,要抓住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從供給端著手,以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牽引推動經濟等各領域的發展,提高供給和需求的適配性。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已經不是“落后的社會生產”,而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發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發展不夠平衡,存在“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失衡現象,制約了整體發展水平提升。發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發展的任務仍然很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然要求消除主要制約因素,為人民幸福生活創造條件、夯實基礎。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新時代新征程,要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要素配置,調整生產結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解決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問題,形成優質高效多樣化的供給體系,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推動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實現均衡。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要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問題。
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現在,我國已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然要落實到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這種全面發展包括人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領域的全面發展,包括人在社會生產和社會關系領域的全面發展,包括人在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領域的全面發展,等等。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共同富裕道路作了新的探索,對共同富裕理論作了新的闡釋,對共同富裕目標作了新的部署,提出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不能等實現了現代化再來解決共同富裕問題,而是要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逐步地解決好這個問題”。
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人的全面發展、共同富裕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發展的條件。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共同富裕不僅使人的物質生活豐富,也使人的精神生活豐富,這本身就包含著人的全面發展。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共同富裕的實現要經歷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需要深入研究不同階段的目標,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到“十四五”時期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還要看到,我國地區差距是客觀存在的,不能要求所有地區同時達到同一個富裕水準,人民群眾分布在不同行業、從事著不同職業,必須從實際出發推動共同富裕,循序漸進,久久為功。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要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顏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