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關于“網絡廁所”的相關報道引發社會關注,其中暴露出的網絡空間肆無忌憚攻擊他人、刻意誘導罵戰引流等問題令人擔憂。
顧名思義,“網絡廁所”是供網友發泄負面情緒,充斥著不良內容,如同一個臟亂廁所的虛擬空間。據調查,“網絡廁所”的主要討論對象,不僅包括明星藝人等社會公眾人物,還有普通人、普通網友,并按照不同主題分為“窮人廁”“舍友吐槽廁”“容貌焦慮廁”“COS廁”等。其間,雖有惡俗黑話、諧音梗、代替詞等“加密語言”,但難掩“高濃度”的網絡戾氣危害。
無論本意是不是“向內抱怨”,可以看出,“網絡廁所”這一特定空間由于充滿了互撕攻擊、謾罵吐臟,已經超出了合理用網、文明用網的范圍,構成了對網絡環境的污染,很容易成為滋生網絡攻擊、網絡暴力的溫床。例如,江門譚女士就反映,自己發在社交平臺上的一組COS(角色扮演)照片莫名其妙被人“掛廁”,從而招致言語貶低和人身攻擊。對待這種隱蔽性極強、社會危害極大的行為,萬不能放任自流、掉以輕心。
“網絡廁所”之所以令人大跌眼鏡,還在于其主要參與群體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他們生理和心理尚未發育成熟,不良用網行為極易互相影響,不利于身心健康。再加上“網絡廁所”文化披上游戲、追星、二次元等馬甲,很容易誤導未成年人,使之難以分辨。
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網絡空間才符合未成年人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國未成年網民達1.83億,一方面青少年“觸網”年齡呈現低齡化趨勢,小學生互聯網普及率達92.1%,另一方面,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也在不斷凸顯,有害內容隱形變異、網絡欺凌叢生等危害不可小覷。從連續三年部署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到擬升級“青少年模式”為“未成年人模式”,再到加快推動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為了未成年人“沖浪”安全,一系列真招實招頻出之余,仍有一些烏煙瘴氣的“網絡死角”亟待進一步重視。
網絡是億萬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園”,不容“網絡廁所”隨意污染。當務之急是,要對“廁所號”問題比較集中的貼吧、頻道、圈子、超話、小組等板塊進行清理整治,必要時采取暫停更新、解散關閉等措施,堅決整治“網絡廁所”的臭氣。與此同時,壓實平臺責任,通過提高“廁所號”識別能力,強化惡俗黑話發現能力,開通違規賬號平臺舉報通道等舉措,最大限度為“精神家園”消毒殺菌,以強化治理力度,彰顯保護溫度。
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是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是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必然要求。從長遠來看,打掃干凈“網絡廁所”,還需要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協同發力,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宣傳教育,從根子上引導青少年正確用網、文明用網。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