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認為,每個人終將老去,幫助今天的老年人,也是幫助明天的每一個人。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讓老年人的生活更舒心、更幸福,我們責無旁貸。
“最美不過夕陽紅”。安享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個家庭的關切。政府工作報告把“加強養老服務保障”作為今年保障基本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的工作重點之一。
這些數字令人倍感壓力——截至202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9.8%。截至2021年底,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已超過1.9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為一些老年人家庭的真實寫照。
這些養老服務短板不容忽視——未來,隨著老齡化、少子化現象加劇,很多老人的晚年都要托付給養老機構。但是我國目前的養老服務基礎比較薄弱,養老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照護服務等供需矛盾較為突出。有的養老機構管理混亂,甚至還發生了傷害老人的現象。前不久就有媒體報道,一位73歲患阿爾茲海默癥的老人在一家養老服務中心里被護工打爆眼球。
每個人終將老去,幫助今天的老年人,也是幫助明天的每一個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強養老服務保障,關系國家發展全局和百姓福祉。事實上,換個角度看,養老服務的“短板”恰恰是其發展的“潛力板”。木桶原理告訴我們,決定容量的關鍵不是其長板,而是其短板。挖掘老齡紅利,補齊發展短板,養老服務業或將成為“朝陽產業”。
其實,“老年”這個概念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80歲的長者眼中,60歲的人仍然年輕。不同的年齡、健康、經濟狀況等因素下,養老需求也不同,因而要在“老有所為”和“老有所養”上下功夫,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
“老有所為”方面,要踐行積極老齡觀,為老年人繼續發光發熱創造有利條件。從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來看,低齡老人、活力老人是主體,這部分老人生活經驗豐富、身體狀況良好、有較強的社會參與意愿。日前揭曉的“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集體獎花落13位“銀發知播”——在網課直播間走紅的老師、教授和院士。這群銀發族為知識傳播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也印證了在新媒體賽道上年齡從來不是問題。那么,調動、開發有就業能力和意愿的老年人力資源,不僅將有效緩解老齡化帶來的壓力,也將釋放巨大的消費潛能,像老年旅游、老年健身、教育培訓等方面都存在著發展機遇。
“老有所養”方面,要進一步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織密健康保障網。當前,很多地方都在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開展居家適老化改造,打造十五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讓老年人獲取養老服務更加便捷可及、貼心暖心。例如在江蘇省無錫市,老年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在家住院、醫保報銷等醫療服務。而養老服務新需求催生的“老人助浴師”“老人陪診員”等新職業,正成為就業市場上的重要增量。當然,讓老年人安度晚年,提升養老企業服務質量也是重要一環。這不僅需要道德上的呼吁,更需要加大監管力度,促使相關機構規范發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讓老年人的生活更舒心、更幸福,我們責無旁貸。(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讓老人在社區樂享幸福生活
積極促進健康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