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要想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得抓好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讓廣大勞動者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達到1145萬人,完成1100萬人的全年目標任務。今年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我國就業形勢出現一些波動,這份最新出爐的成績單可謂來之不易,反映出各地各部門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取得的成效。隨著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落地,經濟延續恢復態勢,援企穩崗和就業幫扶政策持續發力,就業形勢將進一步回穩。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要想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得抓好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讓廣大勞動者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讓廣大勞動者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需要讓“飯碗”的含金量更足。應當明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存在,尤其是“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一線生產服務人員和技工“兩頭短缺”,這些問題都阻礙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因此,盡快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加速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供需有機“匹配”,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計。
不過一直以來,社會對技術技能從業人員的職業認同感不高,職業歧視仍然存在,這導致了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要破解這一問題,為技術技能職業正名顯得尤為迫切。事實上,近年來技能人才培養、選拔體系更加健全,技術規范和評價體系更為完善,為成就更多“大國工匠”提供了可能。
讓廣大勞動者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還要規劃就業“新賽道”。如今,新產業新動能繼續增長,新崗位新工種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擁抱新職業,開辟職業“新賽道”。他們不僅希望擁有更高質量的就業,還期盼能投身自己熱愛的新浪潮新行業,在更多平臺上施展自身才華。要提升這一人群的職業發展空間和前景,增加從業的積極性和穩定性,不斷培養新產業、新技術領域的人才,離不開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及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
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提出動態調整職稱評審專業,探索將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技術經紀、創意設計等新職業納入職稱評審范圍。這對于支持和發展新就業形態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新職業從業者得到專業資格“認證”,增強職業認同感。
當然,穩定的就業來源于穩定的經濟增長。讓技能人才、新職業從業者干事創業的舞臺越來越大,創造美好生活的機會越來越多,歸根結底要依靠活躍的市場和繁榮的經濟。只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穩住市場主體,才能充分發揮經濟支撐作用,形成就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循環,從根本上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從而真正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讓更多人有夢可期
為明天的能工巧匠“建橋搭梯”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