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治日報的記者對于直播間秒殺活動進行調查,從中得知群眾在直播間中永遠搶不到秒殺活動的商品,另有群眾發現直播間帶貨亂象重重,不僅搶不到秒殺活動的商品,更有商品多平臺價格不一、產品價值縮水等情況。在這樣直播帶貨亂象頻生的狀況下,誰才能保障消費者的權益?(12月15日《法治日報》)
直播帶貨出現時間晚,平臺對其規范不完備。目前,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企業轉戰線上營銷的語境下,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途徑,連接著企業和用戶。在眾多明星、網紅等意見領袖和政府、企業、平臺等多方力量的介入下,直播帶貨成為拉動內需的一種重要形式且發展迅速,比較突出的便是羅永浩靠直播帶貨3年還款6個億,東方甄選山東專場直播帶貨單日破億元。但是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在直播帶貨快速發展的繁榮景象下,平臺制度跟不上步伐,未能適時對直播進行規范和治理,慢慢必然會引發消費者的不滿。
平臺規范不完備是事實,但商家也不該去鉆制度的空子去侵害消費者的權益。目前很多帶貨主播以全網最低價作為帶貨宣傳重點,但全網最低價是否屬實一直是消費者的熱議點。“原價1200多元一條,秒殺價只需198元,但我收到的項鏈很迷你,甚至無法戴進脖子,而網上同款商品只需100元左右”……這種商品價格價值不符、摻假、摻雜、虛假宣傳、退換貨不及時、客服不回復等亂象在直播帶貨中層出不窮。
另外,主播群體整體素質不一,部分主播內容宣傳形式低俗、夸大產品功效,部分主播購買流量、制造虛假數據、依靠虛假福袋留住消費者,這些行業規范和標準缺失的現象,在消費者中引起諸多負面連鎖反應,許多消費者對此表示氣憤與無奈。
現如今,直播帶貨的商業模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平臺和商家要想獲得消費者的信任與支持,就要適時做出改進。針對部分主播對產品進行虛假宣傳的情況,平臺應加強對主播群體的監管,伴隨著5G技術的發展,未來可利用有認知能力的虛擬主播替代真人主播。與此同時,平臺也要應完善供應鏈的具體流程和加強對各個流程的監管,為消費者提供售前質量、運輸送貨、售后服務等具體保障,搭建好企業和用戶的溝通橋梁。商家應該將誠信守法經營,遵守平臺規章制度和市場規則,構建良好的市場秩序。另外,針對用戶提出的問題,商家應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切不可與用戶、平臺、物流等“踢皮球”推卸責任,讓消費者心涼。
直播帶貨的改進可謂是任重道遠,在直播帶貨這個豐產季節,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也應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保持理性,堅定相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切不可陷入商家“精心設計”的擬劇場景的陷阱,在群體效應的影響中一哄而上,一次次成為任商家割取的韭菜。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