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發布的《2022中國游戲產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顯示,未成年人游戲總時長、消費流水等數據都有極大幅度減少,每周游戲時間在3小時以內的未成年人(包含已不玩游戲的未成年人),占比增長至75%以上。不過,近日仍有北京市民反映,其正在上初二的兒子近期一直在打網絡游戲,每天玩數個小時不停手,而防沉迷系統還有不少漏洞。
為了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有關方面一直在不斷加碼未成年人游戲防沉迷的監管措施,推行網絡游戲實名制并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時長,被視作防沉迷的“狠招”。但“你有千條計,我有過墻梯。”令人遺憾的是,有人卻千方百計挖防沉迷系統的墻腳,引誘孩子繼續深陷網游世界。有些游戲租號的商家用“無時間限制”“想玩多久玩多久”等廣告語吸引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付款之后就可以繞過防沉迷系統,從而實現無限制玩網游。游戲賬號租售已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
治理未成年人租號灰色產業鏈,網游經營者必須承擔起主體責任,夯實監管職責。游戲租號之所以可以避開監管,是因為它實際上是通過外掛程序,自動向游戲平臺提供賬號和密碼來登錄游戲,繞開了實名系統,實現賬戶的權限控制。這就意味著,網游的身份系統本身就存在巨大的漏洞,還須從技術上進行堵漏。業內人士建議未來游戲廠商應該將生物認證和賬號認證二者結合,加強登錄時的生物識別和對比驗證,彌補監管漏洞。
僅治理未成年人游戲租號灰色產業鏈,治標不治本。根據用戶調研,當前仍具備游戲習慣的未成年人在游戲受限后,往往會將時間投入到短視頻與網絡視頻。要想讓孩子們不再沉迷于虛擬世界,家長和學校還需加強教育引導,筑牢防沉迷的第一道防線。否則,就會陷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尷尬境地。
亡羊補牢,需多管齊下。破解未成年人沉迷網游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各方齊心協力,才能更好地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