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難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有序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應該更加突出共同富裕導向。為此,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要注意鼓勵城鎮產業帶動鄉村產業融合協同發展,引導縣域鄉村產業因類制宜、因地制宜和適地適度發展,增強縣域鄉村產業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完善鄉村產業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提能的利益聯結機制。要以共同富裕為導向創新鄉村建設、鄉村治理路徑,更加重視培育城市特別是縣城對鄉村轉型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優化鄉村建設規劃布局和實施機制,順應鄉村和農戶農民加速分化趨勢,尊重農村快速老齡化對推進鄉村建設、完善鄉村治理的特殊需求,將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與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結合起來。
[關鍵詞] 共同富裕;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453(2022)10-0013-10
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進入需要更加重視共同富裕的階段。與此同時,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我國正在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三農”工作重心呈現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日趨重要。在此背景下,以促進共同富裕為導向,優化促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路徑選擇,促進三者融合互動、相得益彰,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深刻理解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要求“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內容,并將“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203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遠景目標內容。2021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的講話強調,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注意“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1]2021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的重大問題,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其中他所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2]在此背景下,深刻理解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豐富內涵和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性緊迫性,有利于創新政策,更好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優勢互補。
科學把握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豐富內涵。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順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要求我們更加重視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且要求我們在繼續重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進居民收入差距合理化的同時,更加重視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惠及居民的廣泛性和居民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可得性,更加重視居民發展機會的普遍性改善和就業質量的普遍性提高,更加重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居民素質、身心健康水平;激發居民參與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廣泛認同感,也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所要求的。比如,在重視產業發展并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的同時,更加重視通過推進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人民安居樂業,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法論,也是我國推動共同富裕的行動指南。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既要全面分析新發展階段的國情農情,科學把握促進共同富裕的豐富內涵和時代要求,又要與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促進二者相生相長、耦合聯動。
堅持系統觀念有效選擇推動共同富裕的方法和路徑。鑒于新發展理念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呈現對立統一關系;統籌推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有機銜接、協同發力,不能顧此失彼、畸輕畸重。如推動共同富裕是堅持共享發展的基本要求,要在培育創新驅動發展能力的同時,注意協調創新與共享的矛盾。在鼓勵涉農龍頭企業和產業組織增強創新引領能力的同時,把支持涉農龍頭企業和產業組織增強創新驅動能力的重點,從支持其自身創新發展轉向優先鼓勵其引領帶動產業鏈供應鏈增強創新驅動能力上,鼓勵其帶動中小微企業加入龍頭企業主導的分工協作網絡,將支持龍頭企業與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與鼓勵中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結合起來,打造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的“命運共同體”,營造領軍企業“頂天立地”、創新型企業“開天辟地”、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區域經濟發展氛圍。在鼓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同時,將重點轉向鼓勵其同傳統產業業態模式融合發展和優勢互補上,培育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的引領帶動能力上,助推提升涉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或讓農業、鄉村產業更好地融入國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行動中。況且,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促進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合理化,有利于更好地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比如,促進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化,有利于通過不同層次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梯次提高與差序分布格局的有序構建,培育國內消費結構升級層層遞進的“雁陣模式”,延長我國許多產業發展的生命周期,甚至促進產業發展的無效供給及時轉化為有效供給,夯實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底蘊。
深刻認識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較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是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標志性成果。全面理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利于深化對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除此之外,還要從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城鄉關系演變的現實需求和戰略需要出發,深刻認識促進共同富裕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依然在農村、促進農業農村共同富裕要抓緊抓好的深層次問題。如近年來我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成效顯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數,2010年為3.0倍,2021年已經下降到2.51倍。但就總體而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①。如果將分析視野從收入差距拓展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甚至民生福祉,則城鄉之間差距更大。如在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和數字政府服務方面,城鄉數字鴻溝更為鮮明。城鄉公共衛生服務等民生福祉狀況差距也較大①。城鄉人口、勞動力素質的巨大差距和鄉村以精英人口為重點向城市的傾斜流動,甚至農村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快于城市的狀況,都將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容易面臨農村人力資本的短板制約和后勁不足的困擾。
表1 按五等份分組各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于農村居民的倍數
注:本表根據《中國統計摘要?2022》年相關數據整理
二、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應更加突出共同富裕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并就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決策部署。實際上這些方面并非截然分開,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存在一定的融合互動關系。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許多地方交通運輸和信息通信條件明顯改善,為區域經濟和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但是,在一個沒有鄉村產業或鄉村產業特色不夠鮮明的地方,交通運輸和信息通信條件越發達,城市對鄉村的虹吸現象往往越嚴重。因此,除少數宜居且鄰近地區就業機會較多的地方外,在產業缺乏特色和競爭力的縣域或鄉村地區,交通運輸和信息通信條件越好,越容易形成城市對鄉村的資源、要素、人才和市場抽吸,越容易出現鄉村的蕭條、衰敗問題。因此,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縮小城鄉差距,應將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注意優化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這也有利于增加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的機會,為規避農業勞動力大范圍跨地區轉移帶來的“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問題提供基礎,有利于增進農民農村的民生福祉,并激發鄉村多重功能價值的開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包括農業的鄉村產業是鄉村多重功能價值的“凝聚核”,也是農民農村民生福祉的“增進劑”。此外,農業、鄉村產業發展帶來的就業和發展機會,還為吸引城市人才下鄉就業創業、為城市人口下鄉消費提供基礎,有利于帶動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首先需要注意國內外發展環境日趨復雜多變,增加了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全球發展特別是產業鏈供應鏈運行的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多加重,國內發展的體制性、周期性、結構性矛盾相互交織,我國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經濟下行壓力超出預期,鄉村產業發展容易首當其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地方財政困難增加,還容易導致農業和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的資源要素競爭更加激烈,妨礙財政投入和要素流入的增加。當前,我國人口總量增長已明顯放緩;加之人口老齡化加快深化,已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這些都將從需求上制約農業和鄉村產業發展。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進城和農村老齡化加快深化,特別是農村老齡化水平明顯高于城市②,還容易導致農業農村自我發展和抗風險能力面臨較大侵蝕,制約鄉村抗風險能力的提升。因此,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應將促進農業和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升級、增強其抗風險能力和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有機結合起來。為此,立足鄉村產業發展實踐和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需求,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需要創新思維、拓寬視野,著力解決其發展中面臨的以下問題:城鎮輻射帶動農業鄉村產業發展能力弱;農業和鄉村產業質量效益競爭力不強,影響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效果;鄉村產業同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不暢,導致農民難以有效分享農業和鄉村產業發展的成果。為此,宜從以下方面協同發力。
鼓勵城鎮產業(企業)帶動鄉村產業融合協同發展。我國城鄉差距很大程度上源于城鄉產業(企業)提供的就業增收機會差異,農民在城鎮企業獲得高收入就業機會的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這同城鄉營商環境、城鄉企業發展能力的差距也有密切關系。這需要注意發揮城鎮營商環境和企業發展能力建設對鄉村的示范帶動作用,也要注意培育鄉村營商環境、企業發展能力建設的特色和獨特競爭優勢,推動形成城鄉在營商環境、企業發展能力建設上和而不同、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為促進城鄉產業(企業)的融合協同發展格局創造條件。與此同時,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方針,培育城市群、都市圈在推動城鄉產業融合協同發展和促進鄉村振興中的戰略平臺功能,也是重要的。結合支持城市群、都市圈建設,引導城市群、都市圈內核心城市、梯級節點城市的疏解產業向縣域有序轉移并延伸配套服務能力,鼓勵城市大中企業同縣域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培育城鄉企業分工協作、梯度發展、創新活躍、特色優勢互補的產業鏈協同發展“共同體”。借此,引導城鄉產業優化空間布局、協同推進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并共建共享產業發展平臺,打造城市群、都市圈層面的產業競爭合作新優勢。近年來,國家強調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但到縣域或鄉村層面,更多的不是提升縣域或鄉村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而是讓縣域或鄉村產業發展融入國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行動中,通過培育縣域、鄉村產業的獨特優勢和競爭力,彰顯鄉村產業以及鄉村發展的獨特功能價值。就縣域特別是鄉村產業而言,推進其轉型升級和競爭力提升是必要的,但其方向并非“高高益善”,而是以特色化為重兼顧適度高端化、特色化重于適度高端化。如果過于重視高端化疏于特色化,很容易適得其反。
引導縣域鄉村產業因類制宜、因地制宜和適地適度發展。發展縣域、鄉村產業需要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面向市場需求,培育產業特色和競爭力,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隨著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日益個性化、多樣化,呈現優質化、綠色化、功能化、服務化甚至體驗化的趨勢。在此背景下,加強小眾市場、細分市場開發的重要性日趨凸顯①。近年來,我國許多特色農業和鄉村產業發展片面追求規模擴張和數量增長,導致“谷賤傷農”“價跌傷企”和低水平同質競爭問題凸顯,加劇了農業和鄉村產業發展的風險隱患,也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加了障礙。因此,引導縣域、鄉村產業發展跳出片面追求規模擴張和數量增長的思維局限,推進其適地適度發展,其重要性緊迫性正在明顯增加。要順應消費需求個性化、多樣化趨勢,注意區分大眾市場和小眾市場,鼓勵縣域、鄉村產業發展告別大而化之、馬馬虎虎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發展因類制宜、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走特色化、專用化、精細化和適度規模化的發展道路,培育需求牽引供給、市場引導生產的發展方式。注意結合區域特色資源、特色文化和鄉土人才開發,在培育鄉村產業發展特色的同時,積極發展本土根植性和抗風險能力強、彰顯地域特色和多重功能價值的縣域鄉村產業體系。注意利用特色資源優勢,如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和獨特的種質資源、農藝技術、區域文化,塑造產業發展門檻,培育難以跨越的競爭壁壘,形成難以模仿復制、富有競爭力的名優特新產品體系。通過打造縣域、鄉村優勢特色產業的“限量版”“多劇種”“連續劇”,引導其成鏈群聚發展,做好穩量提質甚至減量提質的文章,促進產業質量效益競爭力的提升,防止片面追求數量、透支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影響帶動農民共同富裕的效果。[4]因此,有些區域特色優勢資源差異顯著,特別是區域小氣候條件多樣、優質特色農產品種類較多的地區提出其農業現代化“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規模而在功能”,這是非常明智的。
增強縣域鄉村產業創新驅動發展能力。發展縣域、鄉村產業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增強創新驅動能力至關重要。而創新能力薄弱,往往正是許多縣域、鄉村產業發展的短板弱項。近年來,許多地方涌現了一批發展縣域、鄉村產業的先進典型。受縣域、鄉村企業家資源和人力資本的局限,許多地方為加快縣域、鄉村產業發展,注意模仿復制先進經驗。但由此也容易導致縣域、鄉村產業發展容易面臨創新驅動能力不足、可持續性發展能力不強的困擾。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例,這是近年來許多地方縣域、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亮點。但倘若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比作果樹,那么目前已有少數果樹進入盛果期,多數果樹進入初果期,更多的果樹尚處于幼樹期,還有更多的果樹處于小苗備栽階段。待這些果樹全都進入盛果期時,過度競爭和產能過剩問題將會異常突出。類似現象在其他縣域、鄉村產業發展中多是存在的。由此可見,持續增強縣域、鄉村產業創新驅動能力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產業外延擴張的重要性正在明顯減弱。如鄉村旅游是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兩個地方的鄉村旅游發展,如果在同一層次上,當然旅游人次越多越好。但如果能讓鄉村旅游產品的設計和運營更加“有看頭、有玩頭、有帶頭、有想頭”①,借此吸引更多的高端、特色消費群體,則比增加旅游人次更有價值。因為有些高端、特色旅游者一個人的購買力,往往超出普通旅游者若干人甚至上百人的購買力。這對增強鄉村旅游的創新驅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借此改善旅游消費體驗,讓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直擊游客興奮點,通過提升旅游品質品牌品味,讓游客“在快樂體驗中更好地為快樂買單”,也為鄉村旅游及其關聯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如帶動旅游紀念品開發和農產品向旅游商品的轉化。有些旅游產品創新驅動能力不強,不注意在培育創新驅動能力上做文章,往往很難贏得市場和消費者,很容易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敗筆②。近年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日益引起消費者的重視和地方政府、企業家的青睞,但大量觀察表明,在此方面的成功案例往往基于創新驅動能力的持續培育,失敗案例多基于對先行模式的照搬照抄。
完善鄉村產業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提能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共同富裕為導向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不僅要注意培育鄉村產業,還要注意引導鄉村產業發展更好地走上有利于農民就業增收提能(提升發展能力)的軌道。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同時,引導鄉村產業發展更好地聚力化解影響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項,幫助農民農村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揚長避短,培育長期優勢和發展潛能。因此,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至關重要。長期以來,在完善農業和鄉村產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方面,各地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判斷這些探索是否成功,關鍵看有沒有提高農戶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廣泛認同感,并且能否持續。在總結先行經驗的基礎上,鼓勵各地創造性地推廣提升先進經驗。有些地方相關財政支持項目將引導企業強化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作為重要前提,這是值得肯定的;但關鍵是要結合項目實施,引導企業強化完善同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的內生動力。否則,待項目實施結束后,企業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又“一夜回歸項目實施前”,那么至少可以肯定地說,相關財政支持項目在引導企業完善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方面談不上是成功的。因為“捆綁不成夫妻”,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也是這樣。有些企業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方面,不僅注意帶動農民就業并借此實現增收,還注意幫助農民提升就業甚至創業能力。這種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的做法值得鼓勵。因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真正優秀的企業往往是培養企業家或創新創業者的搖籃,幫助農民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比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更有利于持續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近年來,工商資本、城市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成為帶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但從國內外經驗來看,在引導鼓勵工商資本、城市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同時,也要注意通過強化底線思維、紅線意識,科學設定工商資本、城市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負面清單,以防其鳩占鵲巢,損害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甚至形成對鄉村資源和人居環境不可逆轉或修復代價高的破壞。
三、以共同富裕為導向創新推進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新路徑
以共同富裕為導向推進鄉村建設、優化鄉村治理,關鍵是要“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和“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的要求,將推進鄉村建設、完善鄉村治理建立在直面農民農村需求的基礎之上,扎實推進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將加強戰略和規劃引導與堅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原則協調起來,因地制宜、有力有序地引導鄉村建設、鄉村治理走向有利于持續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廣泛認同感的軌道。結合優化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努力營造農民乃至農民參與的更廣泛群體共商共建共享鄉村振興的發展氛圍,積極創造條件幫助農民增強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創造條件促進農民在參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增強參與鄉村振興、分享鄉村振興成果的能力;努力規避之前在農業農村發展實踐中政府或企業“代農民做主”“幫農民做主”的傾向和農民作為看客、認為“事不關己”的問題。克服之前在鄉村振興、鄉村建設中政府熱衷選示范建標桿、搞評價指標體系的傾向,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廣泛認同感是否得到有效提升,作為評價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乃至鄉村振興的主要依據。基于對共同富裕內涵外延的科學把握和對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深刻認識,科學把握實現共同富裕長期目標與推進漸進富裕、梯次富裕、差別富裕過程性的統一,防止片面追求同等富裕、要求實現共同富裕“齊步走”,甚至搞“劫富濟貧”、道德綁架,制約經濟社會運行效率的提高和高質量發展。通過優化推進鄉村建設、完善鄉村治理的路徑和節奏,將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與有序推進農民農村漸進富裕、梯次富裕、差別富裕結合起來。為此,建議從以下方面修正或優化推進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路徑選擇。
培育城市特別是縣城對鄉村轉型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鼓勵城市特別是縣城通過延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增強對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的引領帶動功能,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節本降險,增加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便利。鼓勵通過“總部+基地”“營銷中心+基地”“加工中心+基地”“服務平臺+基地”等方式,引導鄉村企業融入城市企業的分工協作網絡,發揮城市產業發展對鄉村產業發展、產業融合對城鄉融合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城鄉產業鏈一體化發展。鼓勵通過城市人才下鄉,帶動鄉村本土人才成長和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優化城市特別是縣城宜居宜業宜游宜學環境等方式,增強對外地高端、專業人才的吸引力,為強化鄉村產業發展的人才支撐創造條件。近年來,許多地方通過提升普通初高中教學質量,帶動鄉村招才引智環境優化,促進了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聯動發展。至于有些中小城市或縣城打造富有影響力的職業教育基地,則是直接有利于優化鄉村發展的人才供給條件,有利于提升鄉村產業素質,夯實完善鄉村治理的底蘊。在具備條件的地方,要鼓勵利用數字經濟識別需求、提升供給、鏈接和匹配供求的作用,鼓勵縣域、鄉村產業更好地創新供給、激發需求并增強同中高端市場、異地市場的對接能力,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增強對特色、細分、長尾市場的開發利用能力。縣城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節點,也是傳導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功能輻射的戰略平臺。當前尤應注意結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發揮縣城對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賦能和協同帶動作用。這對于深化農業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變農民農村在實現共同富裕方面的滯后狀況,都具有至關重要的積極意義。
優化鄉村建設規劃布局和實施機制。推進鄉村建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鼓勵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強投入支持是必要的,優化鄉村建設規劃布局和實施機制同樣關鍵。當前城鄉收入差距較大,一個突出表現是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要把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放在突出地位。但問題是,面對城鄉之間巨大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如果不注意優化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規劃布局,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對投入的需求相當于無底洞,也不利于增進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聚集經濟、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況且,從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來看,特定時期的資源動員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在此背景下,城鄉之間的資源和要素配置實際上有個優化比例或優化區間,存在城鄉投入此消彼長的問題。在特定時期內,資源、要素的城鄉分配,需要考慮對國民經濟和社會運行效率效益的綜合影響,不宜片面追求對農村“多多益善”。否則,容易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運行效率效益的提升,甚至因為既得利益集團的抵制而增加摩擦成本、影響可行性。因此,對于優化鄉村建設規劃布局和實施機制不可大意,否則將會制約鄉村建設投入效率和效益的提高。要借此統籌縣域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培育以縣城或中心鎮為龍頭,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網絡發展的縣域城鎮體系,促進縣域城鎮體系布局與城市群、都市圈布局有效銜接,為實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戰略,更好地發揮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比翼雙飛”“相得益彰”作用創造條件,也為實現鄉村建設乃至鄉村振興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提供便利。由于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加之對農業農村發展甚至城鄉關系走勢的認識往往需要經歷不斷深化的過程。鄉村建設規劃布局的調整,應該注意兼顧當前和長遠,看準的積極推進,看不準的切忌倉促出手,以免增加未來發展的被動。結合優化規劃布局,為未來鄉村建設規劃布局的優化調整和細化實化留有必要彈性,并為未來發展提供更多更富包容性的選擇空間,使鄉村建設道路越走越寬廣。
順應鄉村和農戶農民加速分化趨勢。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我國農民農村分化的進程明顯加快,由此帶動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對推進鄉村建設、完善鄉村治理的需求明顯分化,并容易帶來未來鄉村振興中的排斥性風險。[5]推進鄉村建設、完善鄉村治理,應該順應鄉村和農戶農民加速分化的趨勢,因勢利導,努力為未來發展留下回旋余地。這也是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如果輕視這種分化趨勢,很可能導致鄉村建設、鄉村治理與農民農村日益分化的需求脫節,推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無效供給的形成。如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鄉村人口已呈總量不斷減少的趨勢。隨著全國人口總量增長放緩和城鎮化進程的深化,這種趨勢仍將持續,在部分中心鎮、中心村迅速成長的同時,部分地區的“空心村”“空心鎮”還會有所加重。優化鄉村建設的規劃布局,甚至優化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都要注意引導人口、經濟向具備發展潛力的縣城和中心鎮、中心村適度集中集聚,并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上對縣城和中心鎮、中心村提供適度的傾斜支持。與此同時,要順應未來鄉村人口總量減少的趨勢,增強前瞻性,注意引導收縮型城鎮、村莊瘦身強體和空心村整治。對于收縮型城鎮、村莊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應以滿足基本需求和存量優化為主,引導相關人口和產業更好地利用周邊中心鎮、中心村基層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延伸服務能力。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要規避類似鄉村道路建設“村村通”等注重按機構行政區域覆蓋的傳統模式,推動其更多關注常住人口分布格局變化帶來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需求,適度兼顧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分布結構差異引發的臨時性、季節性服務需求,為在鄉村合力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營造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保護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創造條件,以便更好地促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乃至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尊重農村快速老齡化對推進鄉村建設、完善鄉村治理的特殊需求。如前所述,近年來,在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的同時,農村人口的老齡化進程明顯快于城市。這種農村人口更快老齡化,往往與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進城并行發生,推動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并容易導致農村經濟社會的自生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迅速弱化,甚至容易導致農業農村發展的內涵日趨單一,加劇農村發展的蕭條和衰敗。這種背景,第一,往往導致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容易面臨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快速老弱化的挑戰。第二,容易導致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問題不斷加重,農業農村發展對從外部加強養老、醫療、衛生、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迅速凸顯,導致推進鄉村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明顯增加;進而從外部加強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的支持,日益成為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要求。第三,隨著鄉村和農戶農民分化的深化,特別是農民流動和城鄉交流空間的擴大,農村社會原有的穩定性和自組織機制容易遭到破壞,面對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的發展環境,農村社會出現失衡的可能性明顯增加,因此,順應新形勢新要求,創新社會治理、重構農村社會穩定協調機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顯增加。[6]結合推進鄉村發展和鄉村建設,積極穩健地深化農村宅基地改革,緩解吸引城市人才、人口下鄉面臨的制度約束, 對于吸引城市人才和人口參與鄉村振興、優化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結構,也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當然,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深化和農村青壯年人口進城、城市人口和人才下鄉規模的擴大,順應農村人口結構演變的新趨勢,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的需求也會日趨凸顯。
將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與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結合起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也好,促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互動提升也罷,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都是至關重要的。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注意引導鼓勵和督促從事鄉村振興工作的各級領導干部增強推進鄉村振興的專業化能力,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行家里手;順應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和人口結構轉型趨勢,增強鄉村治理能力;鼓勵運用數字經濟等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和農村精神文明推進方式,推動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與此同時,對各地創新鄉村治理、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經驗教訓加強研究,鼓勵推廣應用先進經驗,對于提升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也具有重要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2]習近平.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J].求是,2022(10).
[3]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2:24.
[4]姜長云.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落地見效[J].中國發展觀察,2021(3-4).
[5]葉興慶.以提高鄉村振興的包容性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J].中國農村經濟,2022(2).
[6]姜長云.轉型發展:中國“三農”新主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