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6264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5%。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工業經濟功不可沒。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增長引擎,工業穩則經濟穩。今年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4%,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8.8%,工業經濟迅速扭轉4月份一度下滑的勢頭,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中的“壓艙石”作用充分彰顯。
成績提振士氣,過程殊為不易。上半年,受疫情反彈等超預期因素沖擊,我國工業經濟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嚴峻復雜。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之下,要實現工業經濟逆勢上揚,要以工業經濟穩住宏觀經濟大盤,意味著既要有非常之策,又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
迎風而行,破浪前進,風雨過后,便是彩虹。各地各部門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單是中小企業享受的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就近1.8萬億元。正是一項又一項的給力政策,為工業經濟助了力加了油,也為宏觀經濟大盤之穩托了底。
雖然年中“成績單”亮眼,雖然政策的提振效應不斷顯現,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工業經濟穩定恢復的態勢仍不牢固,工業穩增長仍然可能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原材料價格上漲、要素供應偏緊等問題,這就要求各地要把困難估計的更充分一點,要把該給的“政策禮包”都給到,為工業經濟尤其是高技術制造業、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助力。
上半年,31個省份中有25個工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3個增加值同比實現增長,這既是成績也是潛力。已經實現正增長的繼續發力,在增長的幅度上求突破;還未實現正增長的加把力,在扭負為正上作文章——這樣就能更好鞏固“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線,確保全年工業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中國經濟是汪洋大海,因為遭遇偶然事件短期波動實屬正常。從長遠看,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當工業經濟的“壓艙石”作用充分凸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