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通知,嚴禁采集學生家長職務信息和收入。這一舉措客觀上能增加教師對學生“一視同仁”的可能性,促進教育公平。
《北京青年報》早在2021年報道過:山西某小學對學生家長情況進行調查,把學生分為“領導子女”“企業老板子女”“權勢壟斷部門子女”“家長有犯罪前科的子女”等11類。這令不少家長不禁擔心和質疑,教師會不會“看人下菜碟”,自家孩子會不會因此被“區別對待”,學校是否會因此“因財施教”“因權施教”?
這不是多慮。同樣是在去年,天津一教師公開在課堂上“教育”學生,“別怪我瞧不起你,以往送到我班里的學生,全都是家長當官的,要不就是家庭條件特別好的”……明晃晃的歧視言論令人氣憤。
要知道,孩子尚不成熟,他們的心理可能是敏感的。因為家境背景不好而遭遇區別對待,對于他們而言,可能是一種伴隨一生的心理陰影。同時,當“因材施教”變為“因財施教”“因權施教”,那些寒門學子又從何享受到教育公平?他們改變人生的道路, 是否會更加困難重重?往大了說,社會階層流動的渠道,是否會遭遇嚴重堵塞?
無論如何,學校采集家長職務信息和收入,難免讓人浮想聯翩,這是一個關涉教育公平,關涉下一代成長成才,關涉社會進步和諧的大問題,不能小覷。“有教無類”的傳統不能被遺忘,學校應當恪守本分,履行教育職責,不該伸手的地方不伸手。對于學生家長的職務和收入信息,沒有必要收集的不收集。
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而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被同等對待、接受教育的權利。嚴禁采集學生家長職務信息和收入,既是教育部的通知,更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公平的呼喚。期待所有的學校能讀懂,將之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