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于2022年1月1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主旨演講宣示:“‘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中國經濟得到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我們深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要進行長期艱苦的努力。中國明確提出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將為此在各方面進行努力。”
“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出自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兼謀士鐘會的《芻蕘論》:“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非獨謂府庫盈、倉廩實也。且府庫盈、倉廩實,非上天所降,皆取資于民,民困國虛矣。”意思是,國家真正富裕,在于百姓充裕,不能只是國庫財物多、糧倉滿。而且國庫財物糧充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百姓提供的,百姓窮困勢必國庫空虛。
從本質上說,是不是長足改善千家炊煙、萬家燈火的百姓生活,乃是衡量社會歷史進步還是倒退的主要標準,也是判斷政治家和社會改革家功過是非的主要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在于造福于民、藏富于民。對于鄧小平理論,大家有個通俗的叫法——富民理論,就是能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的福祉。
習近平主席致力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表征了明確的政治思想:一是一個地區是否達到小康標準,不僅僅是用GDP的高低和政績工程的好壞來評估,而是要看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是真正達到了小康標準;二是小康標準實現與否,不是政府說了算、官員說了算、統計報表說了算,而是必須要由老百姓自己說了算,感受到來自內心的幸福和快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根本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已經遠遠超出傳統的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愿景,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溫度、更有質感,向著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邁進,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美好圓滿。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