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券時報》等媒體報道,近日,因為在與網友的互動中“哭窮”和大方承認自家產品“廉價”,一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國產日化品牌在一夜之間翻紅,相關話題也登上了社交媒體的熱搜榜。
事情的起因是,該品牌發布的新產品被不少網友吐槽“包裝太土太難看”,還被建議可以通過參加設計比賽進行改良。對此,品牌官方“含淚”回答:“這個要花錢吧?”此外,針對“產品看起來有點廉價”的評論,官方的回復更加直接:“我們其實本來就很廉價!
不走尋常路的問與答,意外引發了人們對老牌國貨的心疼和擔憂。一時間,大量消費者沖進品牌直播間下單相關產品。數據顯示,該品牌一天之內賣出了兩萬單,是平時一個月的銷售量。
網友的“野性消費”讓此前近乎“默默無聞”的國貨品牌爆紅,這樣的劇情不是第一次上演。今年7月,因為低調地向遭遇洪災的河南省捐款捐物,一運動品牌的產品在線上線下都被一搶而空,其社交平臺的粉絲量也爆漲至1500多萬。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心,這兩起“野性消費”案例的當事公司都有了過去不敢想的關注度和銷售量。長遠看,這也對它們未來理解消費群體、進一步更新品牌形象有所啟發。
同樣是今年,有些老字號的餐飲品牌接連傳出虧損、閉店的消息。姑且不論產品因素,老字號倚老賣老,不根據新興消費環境調整經營理念和營銷策略,客觀上造成的拒消費者千里之外的情形也加劇了它們的衰落。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過,當巷子變“淺”了,熱度也退了,壇子里的酒到底香不香就要接受真正的檢驗了。
在最近這次國貨日化品牌爆賣的過程中,以年輕人為主力的消費者在贊賞其“10年僅漲兩元”做法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比如為什么品牌主打產品常年款式單一。
隨著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升,國人對商品的功能性有了更高要求。以洗發水為例,不少品牌都根據消費者不同發質,推出了主打不同功效的產品供選擇。如果老牌國貨除了價格相對較低外再沒有突出的功能優勢,那么當抱著好奇、支持國貨等心態下單的消費者恢復“理性”,情懷不再,風光的景象或許很快便會消失。不久前就有媒體報道,前述因捐款被搶到庫存告急的運動品牌,無論是銷售額還是社交平臺粉絲數都有明顯下降。
產品要想長期占領市場、增強消費者黏性,穩定的品質、巧妙的創新和恰到好處的營銷方式缺一不可。這其中,前兩者又是品牌乃至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前兩年,一些新興國產美妝品牌通過與時尚博主、帶貨主播合作等營銷方式迅速走紅,特定時期銷量甚至超過了不少國際大牌。然而,當后者學會同樣的市場“打法”,多年積累的產品本身的優勢會讓它們很快逆轉局面。而這些,恰恰是競爭對手難以甚至根本無法“抄作業”的。
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老牌國貨已經在發揮自身優勢尋找新的“爆品”,探索讓爆紅轉變為長紅。比如,有運動品牌針對消費者“吐槽”其產品款式老土、與其他品牌同質化嚴重等缺點,一方面與博物館、國產漫畫合作推出聯名產品,一方面簽約年輕設計師汲取創意和靈感。在此之前,包括運動、餐飲、日化等多領域的多個老牌國貨,也通過提升品質、改善服務、暢通銷售渠道等重新煥發生機。
國潮之風正當時,但無論這股風有多大、持續多久,最終能被吹到高處的,一定是那些能靠真功夫、硬實力說話的國貨。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