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一條關于“魚不新鮮不讓免費過收費站,司機氣得當場吃了半條魚才讓過”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事情發生在浙江溫州甬臺溫高速公路某路段收費站,高速公路方面表示,當天已接到當事司機的反映,測算鮮魚比例后免費放行,視頻是在事發第二天發布的,其他情況正在調查中。
相關視頻短時間內就在某平臺獲得4.5萬個點贊。不過,視頻中只有當事司機手捏半條魚的鏡頭,并沒有吃魚畫面。有網友對此表示懷疑。其實,有沒有現場吃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速公路收費站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不通”是否屬實?再有此類情況該如何處理?
事實上,一段時間以來,與高速公路收費站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有關的爭議不少,比如前陣子的“蘋果蕉算不算香蕉”“萵筍剝了葉子算不算深加工產品”等,都曾引發廣泛關注。這些爭執主要體現在兩個關鍵點,一是車載貨物是否在免費之列,二是鮮活農產品如何界定“鮮不鮮”。
前一個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解答,依據相關目錄和政策即可。比如《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中有櫻桃而沒有車厘子,就算種植業有“車厘子就是大個兒櫻桃”的說法,但收費站若堅持按相關目錄執行,似乎也并非毫無道理。而對后一個問題,即認定農產品的新鮮度,恐怕有較大的模糊空間和主觀因素。水產、肉類出現腐敗變質,果蔬出現萎縮、枝葉枯黃等情況,直觀上就能判斷不新鮮,但諸如某些深海魚類一出海就死等特殊情況,如何判斷是否新鮮?若沒有具體的參照標準,全憑主觀判斷,一方面可能判斷不夠準確,另一方面容易引起爭議。
此番“司機吃活魚證明新鮮”事件,反映出的實質問題是,鮮活農產品的“新鮮”“鮮活”到底是什么標準。對收費站來說,其遇到可免可不免的情況多傾向于不免費。但對司機來說,動輒上千元的通行費,能不能免除將直接影響其收益和一家人的生計。
令人擔心的是,這樣的爭執長期存在,對貨物運輸、城市農副產品供應、市場公平等方面會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因而,面對如此爭執,有關方面有必要明確:鮮活農產品在特殊情況下的認定,應該回到出臺優惠政策的初衷上考量。這一政策的初衷是讓利于民,為農產品種植者、經營者以及運輸環節降低成本,進而降低產品終端價格,造福廣大民眾。這也是讓廣大民眾共享改革成果的舉措之一。從這個角度上說,執行層面本應將政策的惠民效應放大,而不是一再收緊。從履行社會責任的角度上,相關企業和人員在處理此類問題時也應進一步做好平衡和協調,避免給公眾造成故意刁難人的感覺。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