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楊飛認為,節日不僅僅意味著假日,只有激活共同記憶、引起精神共鳴,節日才更有韻味、更值得銘記。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好。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今日中秋,天南海北,街頭巷尾,濃厚的節日氣息撲面而來。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散發著傳統文化的典雅韻味,展現著中國人的價值追求,折射著時代的發展嬗變。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而作為一個節日,中秋節始于初唐,盛行于宋朝,并綿延發展至今。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中秋等傳統節日承載著一個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與情感認同。比如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熟悉的人們彼此送上一句溫馨祝福的話語,為節日增添了美好的氣氛。一輪圓月之中,映照的是歡喜,是感懷,蘊藏著千百年來民族共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
中華傳統文化綿延數千載,家國情懷始終是鮮明的底色。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近些年來,我們不斷創造機會和條件,讓陪伴與團圓變得更好實現。比如,城市更加包容,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數量多了,交通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家的時空距離在不斷縮減。與此同時,“小家”與“大國”也緊密相連。比如,中秋節小長假期間,警察、醫生、環衛工人等很多人堅守在崗位上,他們以崗為家、以國為家,把佳節團圓的機會讓給了大家,把思鄉之情化為了工作干勁,展現出責任與擔當。個體價值、家庭夢想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凝聚起團結奮進的力量。
節日不僅僅意味著假日,只有激活共同記憶、引起精神共鳴,節日才更有韻味、更值得銘記。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好。
事實上,每年中秋節,很多地方都會開展經典美文誦讀會、詩詞賞析講座、詩詞書畫大賽等,通過講故事、制作月餅等一系列精彩的體驗活動,既讓人們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也讓傳統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當下,各種“線上過中秋”活動也層出不窮,極大地點燃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借助“互聯網+”,中秋節變得更有“味道”,中華傳統文化也在“古今”之間獲得了更大的張力。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展現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傳承傳統節日的精神價值,過一個有文化韻味、精神內涵的中秋節,也是在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楊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過一個安全歡樂祥和的“雙節”
粵品粵有味 中秋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