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流動性不斷增大,一部分老年人為支持兒女事業、照料孫輩,“候鳥式”離家漂至陌生城市。他們在異地他鄉面臨著醫保、文化差異、夫妻兩地分居甚至語言不通等問題。盡管各地政府陸續出臺優老政策,但記者調研發現,有的政策相互“打架”,有的政策距落實落地仍有差距。(9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
本該在故鄉頤養天年的老年人,為支持兒女事業、照料孫輩而漂至陌生城市,媒體將他們稱為“老漂族”。據相關部門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顯示,中國老年流動人口數據較2016年近1800萬相比,呈持續增長趨勢。由于隨遷老人養老地點發生改變,社會保障環境發生相應變化,加之出于文化差異、人際關系和生活習慣等原因,“老漂族”在缺乏城市歸屬感的同時,也面臨著“精神空巢”,成為社區的“隱形人”。
近年來,從國家層面到各省市都出臺了不少政策措施,細化了不同年齡階段老年人可享受的優待事項,但也存在一些政策異地銜接的困難。比如,多地外地老人反映,自己需要的一些藥只能在本地醫院憑醫生處方開藥,且每次只能開一個月的藥量,老人們年紀大,在異地時間長,來回奔波不方便,醫保卡購藥、醫藥費報銷就成了最大的一個難題。還有不少老人表示,因醫保手續遷不過來、續也續不上,日常就醫、買藥都成了麻煩。
事實上,早在2009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推動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的通知》,印發了《關于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結算服務工作的意見》;2016年,財政部會同原衛生計生委印發了《關于印發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異地就醫聯網結報實施方案的通知》。然而從實際落地情況看,相關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政策仍具有明顯的戶籍分割特征。
完善異地養老、就醫等政策,為“老漂族”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已形成普遍共識。2020年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中就提出,推進社保異地辦理,開展養老服務補貼異地結算試點,促進異地養老。讓“老漂族”擁有幸福的晚年,必不可少的就是將異地養老政策補充到現有養老社會保障服務體系中。醫保針對不同人群已經實現全覆蓋,且不同人群間的保障水平基本相似,“老漂族”在醫保范圍內實現異地就醫應該沒有制度障礙,在大數據普遍得到應用的今天也沒必要進行區域分割。
讓“老漂族”更好融入城市,不僅需要家庭情感支持,還需政府和社會攜手應對。一方面要破除戶籍的桎梏,補齊政策短板,建立信息對接機制,努力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引導社區居委會、養老服務中心、社會組織等關注“老漂族”需求,如組織一些活動幫助“老漂族”結交朋友、融入當地,這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