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北京將大面積、大比例推進干部教師輪崗。”這是近日召開的北京市教育“雙減”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相關部門放出的“大招”。
北京名校林立,一向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也是教育政策的風向標。根據政策細則,距離退休的時間超過5年、在同一所學校任職工作滿6年的正副校長、老師都應進行交流;針對交流數量,有些城區明確提出了100%的輪崗目標;在交流范圍上,不僅包括跨學區(教育集團)交流輪崗,還有遠郊區全面推進交流輪崗……綜合來看,北京此次改革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前所未有,順應了民心期待,得到了普遍好評,有很強的示范價值。
事實上,這輪改革的行動者不止北京。比如武漢近期公布2020至2021學年的教育安排,公布了教師輪崗的名單;上海明確提出每名教師10年內須有規定的流動記錄;深圳也提出擬推行大學區招生,教師輪崗交流……這一輪密集的改革動作,有力釋放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行動信號。特別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結合“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和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來看,這輪教育改革可以說是非比尋常。
作為家長,無不希望把孩子送進名校。而考慮到職業待遇和個人前程等因素,名師也愿意到名校工作。這樣一種選擇機制,最終造成了“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不利于教育公平。而教育資源分配差異也催生了“學區房”,一大批炒房群體應運而生,嚴重背離“房住不炒”政策。站在這樣的角度,這輪教育改革目標在于,讓名校和名師徹底解綁,讓教師由“學校人”變為“學區人”甚至“系統人”,從而淡化“學區房”概念,更好地促進教育資源流動,提升整體教育公平。
對廣大干部教師而言,脫離一眼望到頭的環境進行流動,有助于促進他們改變教育觀念、增長教育水平。但也要看到,每個職業選擇都有錯綜復雜的因素,促進輪崗流動的消息出來后,不少教師擔心工作地點離家遠、家人照顧不到、政策沒有延續性,這都是需要引起重視的情況。相關部門既要在績效工資分配、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與晉升上體現吸引力,也要充分掌握了解教師的實際情況,并切實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廣大干部教師輪崗的積極性,將交流輪崗真正制度化、常態化。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這次北京改革開了一個好頭,也期待各地能盡快拿出真招實招,在推動義務教育資源均衡上有更大作為,讓所有的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