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廣東省教育廳發布《關于堅決做好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工作的通知》,對標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文簡稱“雙減意見”)提出的各項要求,要求全省各地堅決做好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工作。這意味著對廣東眾多校外培訓機構的從業者而言,另一只靴子也終于落下來了:可能引發焦慮的宣傳已被明確禁止,野蠻生長的行業終將被納入規范。
具體落實“雙減意見”,當下面臨兩大問題:其一,學校教育如何滿足家長和學生的教育需求?其二,在校外培訓機構轉型、退出中被裁員的培訓教師何去何從?
據報道,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以求職者身份先后參與了學某某、新某某、龍某教育、卓某教育等機構的教師應聘,深入這些校外培訓機構,親歷了其高效的標準化教師培訓,也目睹了培訓機構教師日益“內卷”的生存競爭。這一報道為治理校外學科培訓機構提供了一個視角:雖然校外學科培訓一直被詬病刺激教育焦慮,存在“虛假宣傳”“包裝名師”等問題,但是,機構之所以能吸引家長花錢報班,畢竟還有其“可取之處”,諸如抓教師培訓、抓教學研發、抓“賽課”“磨課”。因為他們是靠市場競爭獲得生存,如果家長和學生普遍對教師授課質量不滿,也不可能發展壯大。
問題隨之而來,叫停了節假日、雙休日、寒暑假的學科培訓之后,這些培訓需求怎么消化?目前看來,會有兩個正規“出口”。一個是學校教育,要求學校教育提高質量,并推進課后服務全覆蓋;另一個是學校和社區的假期托管服務。但是,學校和社區會像機構那樣投入、重視課后服務與托管服務嗎?如果家長認為課后服務、托管服務,難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就可能出現兩個走向——
一個走向是,在平時學習期間,對學科培訓機構的培訓需求增加,家長會“以腳投票”選擇周一到周五進行學科培訓的機構。下午三點半(或四點)一下課,就接孩子去培訓機構,一直學到晚上八點。同時,由于機構減少,培訓機構的經營成本增加,周一到周五的培訓價格提高,剩下來的培訓機構會以“平時學科培訓+節假日、雙休日、寒暑假非學科培訓”混合模式經營。
由于“雙減意見”要求學科培訓機構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禁止進行資本化運作,因此,在落實“雙減意見”后,資本不會再進入學科培訓領域,但是,中小規模的培訓機構還會存在。非營利性只是要求機構舉辦者不得占股份、分紅,但卻可以收較高的學費,管理者和員工可以根據經營情況獲得高薪。
值得注意的是,“雙減”并不是要關停所有學科培訓機構,只是讓學科培訓機構回到其應該有的定位上,不要刺激教育焦慮。但很顯然,除了嚴格控制學科培訓機構的經營時間外,還必須提高學校教育以及課后服務的質量,才能有效疏導在學生平時學習期間,家長對校外學科培訓的需求。
另一個走向是,從校外培訓機構退出的教師,“轉型”做家教或開展地下培訓。從嚴監管校外學科培訓機構,尤其是禁止進行資本化運作,必然會導致大批校外培訓機構因無法生存而必須轉型或者退出。也就會出現培訓機構大裁員,與培訓教師失業。
這些失業的教師,怎么再就業?這也是落實“雙減意見”,需要注意的問題。如果在治理校外培訓機構時,缺乏對培訓需求的有力疏導,家長仍舊有培訓需求,那么,節假日、雙休日、寒暑假的學科培訓被禁止后,家長就可能采取請家教上門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培訓。請那些原來在培訓機構任教、家長滿意度比較高的教師上門,就是家長的選擇之一。對于這類“個體上門家教”培訓,監管部門是很難治理的。有人稱,可以發動鄰居舉報來治理這類上門家教,那家長換一個方式,請住家保姆總可以吧?
如果“雙減”出現這兩個走向,表明在疏導家長的培訓需求方面乏力。“雙減”要切實起到減輕學生負擔的作用,必須在抓培訓供給側治理的同時,狠抓培訓需求側治理。在這方面,某種程度說,學校教育、社區教育,應該向培訓機構學習。沒有積極有效的需求側治理,將很難減輕學生的負擔和家庭的焦慮。
(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