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屆家長眼里,孩子的成績可以“雞”,視力、身高也可以“雞”。常規的運動加食補已經無法滿足追身高心切的家長了,為了讓孩子長高,一些家長開始為孩子注射用于治療矮小癥的生長激素,一年下來花費上十萬并不少見。與此同時,生長激素價格是否偏高和是否被濫用等問題,也一再引發爭議。(8月5日中新經緯)
生長激素是一種處方藥,只適用于兒童矮小癥的治療,孩子是否屬于矮小癥患者,這是需要醫學診斷的。就像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潘慧呼吁,“我們是治病,不美容”。家長存在的“身高焦慮”,給不需要補充生長激素的孩子注射生長激素,耗費巨資不說,效果也不大,而且會面臨嚴重風險。就像浙江的王女士,擔心兒子身高偏矮,陸陸續續在各種“身高促進門診”就診,一年下來花了48萬元,結果兒子只長高了1厘米。孩子多長這一厘米能帶來多大優勢?
“身高焦慮亂象”來自家長的“完美強迫癥”,F在的一些家長,對孩子的進步,不是和孩子的過往比,而是和人家更優秀的孩子比。什么都希望孩子是冠軍,不能容忍孩子有一點比別人的孩子差。如此完美的要求,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孩子來說,基因遺傳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個人機遇不同,有些是可以通過其它方式彌補的,但有些是沒法彌補的。一些家長的“身高焦慮”,無疑就像堂吉訶德大戰風車,一切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中國18-44歲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別為169.7厘米和158厘米,與2015年相比分別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6-17歲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齡組身高平均分別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這不是用生長激素的結果,而是營養平衡和全面健身的結果。
中國中小學生中僅有18%能做到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運動,40%的學生甚至達不到平均每天半小時的鍛煉時間。這也可以解釋,由于營養并不差,但又不能進行鍛煉以刺激骨骼發育生長,所以中國孩子的營養不是用在長身高上,而是用在讓身體發胖上。所以,家長真正需要用力的地方,在于注意孩子補充營養、保證睡眠、預防疾病,以及戶外運動。既往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兒童比不參加鍛煉的同齡兒童平均高4~8厘米。
進一步說,在以科學方式促進身高之外,家長也應以理性和辯證的心態看待身高。一些研究表明,人類的理想身高男性應當是168厘米,女性為156厘米,最佳變動范圍在5厘米之間。另一方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高有高的長處,短也有短的優勢,這也是生物多樣性的體現。如果楊利偉不是身高1.68米,就不可能成為中國第一位航天員,因為第一代航天員選拔時身高要求在1.65到1.72米之間。第二代航天員的身高上限放寬到1.75米,但也有限高要求。
所以,避免“身高焦慮”也好,還是避免其他的焦慮也好,家長首先要治愈這種“完美強迫癥”。要尊重孩子的正確選擇和興趣,讓孩子依照科學規律自由成長。這樣自由成長的孩子,在某個方面可能很普通,但一定在另一個方面很優秀。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