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針對近期幾十家影視傳媒單位和許多權利人發表聯合聲明抵制短視頻侵權一事,中宣部版權管理局作出回應稱,將按照中央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部署,積極回應廣大權利人的呼聲,支持、保護廣大權利人的合法訴求,繼續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
連日來,短視頻侵權問題,成為外界討論的熱點。先是在4月9日,超過70家影視傳媒單位發布聯合聲明;緊接著4月23日,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等視頻平臺,聯合影視公司和大批藝人發布倡議書,而矛頭所指,正是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的短視頻加工模式。比如,在短視頻平臺上,經常會看到一些影視剪輯號,用剪輯提煉的方式,將長篇影視劇或電影濃縮成幾分鐘的短視頻。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等短視頻之所以流行,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加工之后的內容,跳過一些無關緊要的情節,大大提升了觀看效率,讓網友在碎片化的時間內,也能追完整部劇。而一些加工者在提煉劇情的同時,配上解說、吐槽,還能讓一些爛片“化腐朽為神奇”,具備一定的可看性。
不過,短視頻的加工模式,之所以觸發了長視頻平臺、影視機構、藝人的聯合抵制,是因為這些剪輯號在二次加工的時候,通常是沒有取得授權的。
作品未經許可不得傳播使用,這是著作權法規定的基本原則。一些未經授權的短視頻加工模式,多少會對相關版權方造成一定的傷害。如有的網友在“×分鐘看完一部電影”后,可能不會再有興趣去長視頻平臺觀看完整版,這意味著后者的潛在流量流失。
因此,這次中宣部版權管理局針對該問題及時回應,再次明確了影視行業的版權規則;而加大對侵權行為打擊力度的表態,有利于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提升整個社會的版權意識。
不過,對未經授權剪輯搬運、并以此謀取商業利益的加工模式的打擊,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將短視頻二次創作“一棍子打死”。加強版權保護和促進二次創作需要平衡,這一點毋庸置疑。
事實上,活躍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的剪輯號,很多只是出于興趣,并沒有據此牟利。另一方面,它們在對影視劇和電影進行二次加工時,往往融入了自身的一些個性化元素,比如劇情解說、吐槽評論或者特色配音等,而不是簡單地照抄、切條、搬運。
基于原始素材剪輯加工所形成的一些短視頻,本身不排除有二次創作的元素在里面,對這部分創作成果,也應該予以承認,而不是“一刀切”禁止。事實上,國外的版權保護,包括國內的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對于“合理使用”都是持許可的態度。
當然,版權“合理使用”的邊界在哪里,至今仍然存在著較多爭議,比如引用多少原始素材、二次加工融入多少獨創元素才算侵權等。這就需要在實際的市場運轉過程中,各利益相關方去不斷摸索和碰撞。
另外,幾個平臺、機構之前發出的聯合聲明、倡議,之所以會引發一些網友的質疑,倒不是因為網友缺乏版權意識,而是在現行的模式下,二次創作方要取得平臺授權是相當困難的。一個例證是,發聲抵制的一些平臺,也被曝存在著不少未獲版權的影視劇切條、剪輯短視頻。
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言,如果按照聯合聲明的要求,確實容易引發“保護資本利益遠重于維護創作環境”的用戶認知。因此,在加大對侵權打擊的同時,版權方也不應該為授權設置重重門檻,而應該配合探索、搭建著作權集體管理授權機制,方便授權和后續維權。
隨著版權保護機制的完善,強化對侵權行為的打擊,是必然的選擇。而版權保護,說到底不是服務于某家機構或者平臺的利益,而是為了維護更加開放包容的創作環境。所以,尊重版權和保護二次創作之間的度,要拿捏好。唯有如此,才能為用戶提供百花齊放的內容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