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張國棟認為,“萬物皆可炒”,實際上是泛濫的市場投機行為,其中泡沫巨大,風險很高。遏制任性“炒貨”,不能靠單一的“警示”力量,而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80后”炒股、“90后”炒幣、“00后”炒鞋、“10后”炒盲盒……時下“萬物皆可炒”似乎成了一種潮流,球鞋、服飾、玩具等商品均成為投機者熱捧的對象,不少年輕消費者更是在所謂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漲幅的誘惑下進場,期待實現一夜暴富的神話。然而,真實情況卻是,一大批“接盤俠”成了被收割的“韭菜”。(7月6日《經濟日報》)
的確如媒體所報道的,不僅大學生炒鞋慘遭“割韭菜”的事件不絕于耳,以“炒鞋”而為公眾所熟知的得物App更是因屢被投訴售假貨、貓膩多而被中消協點名。炒鞋如此,炒其他一些商品,結局亦大同小異。換言之,真正靠“炒貨”賺到錢的是少數人群,絕大部分沒有經驗只是看著“圈子”火熱想要撈一筆的投資者都“損失慘重”。
球鞋、服飾、玩具屬于日常消耗品,并不具備與高溢價匹配的價值,而且供給端和市場價格均具有很強的可操控性,投資風險高。如一些品牌鞋帽,歸根結底只能滿足人們的日常使用需求,雖然因稀缺性、流動性等原因在短期內出現價格波動,但消耗快、更新頻率高等因素也會使其迅速貶值,只有極少部分會因歷史、特殊文化印記等原因保值。如果投資者不假思索地跟風“炒貨”,難免會成為被收割的“韭菜”。
“萬物皆可炒”,實際上是泛濫的市場投機行為,其中泡沫巨大,風險很高。在“炒貨”風潮背后,往往有一個完整的、隱匿的利益鏈,幕后操縱者以“一夜暴富”“高回報”等為噱頭,利用共同愛好的“圈子”等作為掩護,更容易讓人喪失警惕,尤其是初期投資不多,讓很多明知有風險的人也抱著“小賭怡情”的心態投入其中。這些行為,不僅給盲目跟風的投資者造成經濟損失,甚至可能引發金融風險,影響社會穩定。
其實,早在去年10月,相關部門就已發布提示,警示“炒鞋”等行業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但是,炒鞋市場經過短暫調整后又日趨火熱,同時還衍生出炒服裝、炒潮流玩具等新變種。
這正說明,遏制任性“炒貨”,不能靠單一的“警示”力量,而需要各方形成合力。針對“萬物皆可炒”的亂象,有關部門應全面完善法律法規,及時采取有力的監管措施,尤其要重點打擊“炒貨”利益鏈,強化對“炒貨”平臺風險特征的識別能力,一旦發現平臺風險過大,或存在參與其他犯罪活動的問題,該整頓的整頓、該取締的取締。同時,投資者要避免盲目沖動,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加強風險防范意識,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和消費觀。此外,各市場主體也應回歸理性,摒棄短期套利等幻想,避免被別有用心的投機分子利用,以共同維護金融市場秩序穩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張國棟)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警惕“炒貨”背后的投機陷阱
“炒貨”擊鼓傳花游戲當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