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張國棟認為,懲治假冒App,不是某個部門、某個平臺或某個個體的事,它需要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只有這樣,才能對違法犯罪行為形成圍堵,讓假冒App無門可入,失去生存土壤,從而既治標又治本,真正鏟除這一“公害”,保障用戶的網絡安全、財產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一些假冒金融類App(應用程序)對社會治安構成嚴重威脅。近日,浙江警方成功破獲3個涉嫌為假冒App犯罪提供非法短信服務的團伙,抓獲嫌疑人十余名,其中7名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公安部門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已有數十家涉嫌違法的短信服務商受到調查,頂風作案者將受到嚴懲。(6月17日《經濟日報》)
其實自去年9月份起,假冒App騙局就呈直線上升趨勢,多個互聯網平臺及各大銀行信用卡中心都沒能逃過被仿冒的命運。假冒App對用戶“攻城略地”,輕則給生活造成困擾,重則危害財產安全,可謂一大“公害”。如今警方出手,揪出了許多假冒App及其“幫兇”,并明確頂風作案者將受到嚴懲,這回應了社會關切,體現了責任擔當,令人欣慰。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案件在破獲過程中,警企聯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某互聯網金融科技平臺在案發后,提供關鍵線索,協助行業及浙江警方趕赴案發地調查取證,為警方成功破案提供了有力支持。這說明,懲治假冒App不能單靠警方,而是需要多方聯動,形成合力。
首先,應用商店等相關平臺要擔起責任。目前,大多假冒App與正規App高度相似,個人通常難辨真假。而手機應用商店在審核時往往只進行病毒和兼容性測試,對于是否假冒,多數應用市場疏于甄別。因此,應用商店要起到“門神”作用,對假冒App設置“防火墻”。如果用戶通過應用商店下載到了假冒App,就類似于買到了“假貨”,相關平臺不能袖手旁觀。
其次,公安、網信、市場監管等職能部門要強化聯合執法,將假冒App利益鏈上的各個環節一一擊破。要保持高壓態勢,進一步提高研發、經營、推廣假冒App的違法犯罪成本,對那些以身試法者要嚴厲懲治。
最后,就個人用戶而言,還是要加強自身的識騙防騙意識。比如在下載App時,就得多用點兒心,對于搜索結果加以甄別,樹立防范意識,避免上當受騙。同時切勿輕易加陌生人為好友,無論對方編造任何理由,只要發現錢款是轉賬至個人賬戶,務必提高警惕。一旦發現假冒App,還要及時舉報處理。
總之,懲治假冒App,不是某個部門、某個平臺或某個個體的事,它需要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只有這樣,才能對違法犯罪行為形成圍堵,讓假冒App無門可入,失去生存土壤,從而既治標又治本,真正鏟除這一“公害”,保障用戶的網絡安全、財產安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張國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APP任性侵權,還須扎牢法治籬笆
對瘋狂“偷窺”的App應加大打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