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李寧認為,“新基建”背景下,數據中心是體現創新、綠色等新發展理念的公共計算設施的組成部分,其建設投資可以起到“四兩拔千斤”的效果,應適度超前。
從高層會議的多次部署,到資本市場的資金熱捧,“新基建”成為輿論場上的一大熱詞。從某種角度來說,“新基建”是為疫情后中國經濟恢復打下的一針強心劑,更是未雨綢繆為未來發展鋪下的一條路。最近,各地按照中央的總體要求,加快數據中心建設,對于擴大有效投資具有積極作用。
應當看到,數據中心建設投資可以起到“四兩拔千斤”的效果。數據中心建設的投資環節是一個系統工程,類似于高速公路建設,對相關產業鏈的帶動作用較大。比如,數據中心建設會涉及到電力、環保、安全等行業,基建完成之后又會帶動設備制造、設備服務、電力服務等企業發展。因此,這是一個持續的投資過程。
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數據中心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存放計算、存儲及網絡設備的機房場所,更多是體現創新、綠色等新發展理念的公共計算設施的組成部分。疫情期間,“云經濟”“宅經濟”的走紅,激發了數字經濟的潛力,提高了全社會對信息網絡、數據處理能力的需求。疫情結束后,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會就此走上信息化之路,帶動我國數據中心市場需求規模量級大幅增加。
數據中心建設,類似于修高速、修鐵路,修機場,是數據經濟時代的“要致富、先修路”。這條數據中心“高速公路”修好之后,將會大力推動數據經濟快速發展,提升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目前,我國有較好的發展基礎,產業也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根據中國IDC發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IDC市場規模達到約1560.8億元,同比增長27.1%,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5G發展、AI生態完善、VR/AR、自動駕駛、高清視頻、智能交通、智能醫療等應用需求也將為數據中心市場發展與服務模式創新打開成長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5G、工業互聯網還是人工智能,這些“新基建”大規模運用后,對數據中心的要求更大,因此數據中心的建設應該適度超前。好比修馬路,最開始修一個雙向的10車道,可能路上沒什么車,但是過幾年,隨著私家車的增長,就開始嚴重堵車了。對此,有關部門應當提前研判、提早謀劃,做好頂層設計,加強部署協調,引導各方共繪“一張圖”、同建“一張網”,從源頭上避免重復投入、盲目推進,讓建設更有章法。
“新基建”是穩投資、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也是促升級、優結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環節。有宏觀層面統籌協調、有力引領,有微觀層面多點突進、積極作為,數據中心建設將步入快車道,既為數據經濟產業厚植根基,也為中國經濟發展點燃新引擎。(注冊稅務師、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李寧)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新基建”必須以數字化應用為“新導向”
“宅經濟”激活“新消費” 賦能“新基建”
“新基建”激發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