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以來的5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使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也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同時在這一階段,必須更加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四個自信”。四個自信中,道路自信是最為基礎、是前提,具有引領性,只有道路自信了其他三個自信才有堅實基礎,那么道路自信又是如何來的呢?主要是三個方面:對發展道路取得成就充分肯定、對引領道路的理論正確性堅定信心、對未來正確性的實踐得到充分印證,而這三方面又集中體現到我國取得世界其他國家難以匹敵的的工業化道路上。
首先,肯定中國工業化道路取的巨大成就。為了實現中國的工業化,中國人民曾前赴后繼,在黑夜中不斷摸索,卻一次又一次地失敗。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后,才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通過支持農村改革和鄉鎮企業,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導入初級制造業,激勵了原始分工和地方性商業網絡,為大規模國內市場形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出現創造了條件。中國工業化道路才算真正開啟。這一階段雖然依賴國外技術,中國產品卻真正進入了國際市場和生產網絡,大大激勵了全國性勞動力的流動和企業管理、銷售、技術更新。2001年伴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海外市場的急劇拓展,經濟繁榮和產業升級,再次激發了對生產工具大規模生產的需求,包括鐵路、機械設備和所有中間和部件的生產。這樣以能源、交通和動力工具的重工業革命也取得了成功。按產量計算,至2010年中國制造業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時至今日,我國的制造業產值已是美日之和,擁有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部門最齊全、最完整的工業。可以說,僅用40年時間,就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變成世界頭號工業國和制造業中心,這樣一條道路無疑是正確,且值得肯定的。
其次,堅定中國工業化道路所必需的理論正確性。任何正確道路都是理論指引的結果,我國的工業化道路不再擁有歐美國家所走過的那種國際環境、資源條件和歷史起點,只能在世界市場競爭加劇、技術變革激蕩的大環境下進行。由此工業化道路的理論準備不可能是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所說的那樣,自由放任地由市場來一步一步緩慢推進。事實上,即使西方工業化從來不是自由放任小農市場經濟的產物,而是國家為了贏得國家生存和國際競爭,充分利用國家和市場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不斷產業升級的結果。由此根據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和條件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并根據創新的理論進行實踐引領就成為必需。毛澤東時代,我國一窮二白,趕超戰略是主要的理論來源,正是趕超才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然而這種工業體系卻沒有轉化為國家現代化的引擎;鄧小平根據我國的群眾實踐創新和對外開放的需要,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對外開放觀,啟動了工業化進程并不斷按照工業發展的需要推進改革直到當前。目前工業化已到了全新的發展階段,結構性問題日益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由此黨中央與時俱進地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理論并用于指導實踐。可見,我國工業化道路無時無刻都有著足夠堅定的理論信心。
最后,印證中國工業化道路未來正確性的實踐。我國正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這過程中有著許多結構性問題和障礙,國外的諸多案例也表明,這一階段最容易導致中等收入陷阱,導致國家發展的停滯。由此推進結構性改革就是協調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關系,在破解難題、補齊短板的同時又鞏固和厚植原有優勢,做到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大任務相互關聯、環環相扣,并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體現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務落實的各個方面。只有這樣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意味著中國工業化道路取得階段性的勝利。
無論是肯定成就、堅定信心還是印證實踐,關鍵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平年代國家最重要的就是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經濟建設,中國共產黨緊緊抓住了這一主線,將中國的工業化歷史中的正確和錯誤反復比較、提煉升華,并不斷根據現實狀況和具體展開的實踐,從中尋找新的可能性,且這種可能性的成果最大程度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正是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產生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為“四個自信”提供了不竭動力。(湯偉,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