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信科學,沒有能力相信科學,這是許多中老年電視觀眾面對虛假廣告的普遍困境。在此困境下,食藥監局、電視臺這些公立機構,本應成為虛假廣告的過濾器,成為他們用藥的一道安全閥。
--------------------------------------------------
日前,包括《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在內的多個媒體披露了一位“中國最忙碌的虛假廣告表演藝術家”。
這位滿頭銀發、面目慈祥的老太太,乍一看頗能讓人產生信任感。然而,信任背后卻是虛假廣告的殺傷力。拒不完全統計,這位用過劉洪斌、劉洪濱等名字的老太,在西藏衛視、青海衛視以苗醫傳人示人,大談治療咳嗽的秘訣;在甘肅衛視,則變成了“著名中醫養生保健專家和高級營養師”;在東南衛視,老太推銷的是號稱自己研發的“老院長祛斑方”,身份也變成了醫院的退休老院長;此外,在吉林衛視談睡眠,在東北多個電視臺自稱是八十高齡的蒙醫后人,不遺余力兜售“蒙藥心腦方”。
名字隨意更改,身份隨時變換,內容信口開河、毫無科學依據,這位“虛假廣告的表演藝術家”也算創造了一個奇跡。她居然在如此多的上星頻道中,換身衣服、換個身份和名字,公然胡說八道,可見老太太的心理素質是相當好,更可見某些監管人員是何等悠然自得。
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明白,這位頻頻出鏡、粉墨登場的虛假廣告表演藝術家,僅僅是一個臺前形象,甚至只是一個提線木偶。更重要的力量在幕后,包括假藥制造方、廣告制作方,以及至關重要的節目播出平臺。有關虛假醫藥廣告的危害,魏則西一案曾給我們巨大教訓。在魏案中,以競價排名收取不良醫療機構廣告費的百度公司備受責罵。公眾輿論普遍認為,作為一個信息傳播平臺,如果不能恪守最基本的客觀公正立場,那么平臺本身就該承擔責任。
魏案之后發布的《互聯網廣告暫行管理辦法》,明確以規章形式將爭論已久的醫療、藥品、保健食品等在互聯網搜索付費發布定義為廣告,史稱“魏則西條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電視中播出的大量虛假醫療廣告,始終未能獲得一次眾人矚目的清理機遇;蛟S,這與電視觀眾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有關,這部分群體的網民比例較低,擁有網絡話語權的更是寥寥無幾。在電視這樣一種“單向輸出平臺”,向中老年人推銷各類醫療保健品,既是電視臺重要的收入來源,同時也鉆了監管的空子。
當然,虛假醫療廣告的監管和打擊不可能依靠輿論來進行。輿論做的只有曝光現象,真正的監管需要依賴藥監局、工商局和法院。事實上,這位老太太推薦的各種“神藥”,無一不涉及虛假宣傳。例如蒙藥心腦方、唐通5.0從未通過藥品審批,這些廣告本身也沒有經過審批。這些產品吃不死人還好,但據一些購買了藥品的患者子女陳述,一些藥品曾引發其他癥狀,造成患者出現危急情況。
一些地方的食藥監部門和工商部門的問題在于,查處的速度、力度遠遠追不上虛假廣告的擴散速度。例如,2014年濟南市工商局的一份查處通告顯示,除了責令停止該廣告播放之外,僅僅沒收了1.4萬元廣告費,只罰款1.4萬元。如此蜻蜓點水地查處,恐怕那些虛假藥品的生產商和電視臺本身都在偷著樂。
中老年人對于電視臺尤其是衛視的信任,超過了許多機構。承載著該群體的信任,這些播放虛假醫藥廣告的電視頻道最擅長的也是揮霍他們的信任。不相信科學,沒有能力相信科學,這是許多中老年電視觀眾面臨的普遍困境。在此困境下,食藥監局、電視臺這些公立機構,本應成為虛假廣告的過濾器,成為他們用藥的一道安全閥。
但現在的情況是,過濾器和安全閥已經失效。我們看到的是那個面目慈善、看起來十分可信任的老太,成天在電視上信口雌黃、招搖撞騙。盡管這個老太太只是一個提線木偶,但她卻成了銷售的關鍵,成了藥商、電視臺獲取利益的關鍵,也成了坑害民眾的幫兇。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