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又惹事了。前不久,兩個熊孩子趁同伴鉆進洗衣機里“躲貓貓”,按下開機鍵就悄悄溜走,導致消防隊趕來破拆才救出來。
說起熊孩子,很多人滿是“槽點”。比如,口紅被當成蠟筆,包包被翻了個底朝天,在公眾場合大喊大叫……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長”,說“小孩子不懂事”理直氣壯,甚至覺得“不束縛孩子、讓孩子發揮天性”是教子有方。
熊孩子不等于壞孩子。正如小狗、小貓格外調皮好動,人類的孩子同樣處于探索世界的初期,“熊”是一種本能和天性。如果加上精力旺盛,腦筋靈活,就會顯得格外“熊”。歷史上就有不少著名的熊孩子:愛迪生兒時,給小伙伴服下可以大量產生氣體的藥,想讓小伙伴“充氣”后飛起來,結果,小伙伴沒起飛,卻肚子疼得進了醫院;霍金兒時最喜歡拆東西,無論是父親親手做的小火車,還是價格昂貴的玩具輪船、飛機,都被拆成廢品,卻沒本事再組裝起來;喬布斯兒時,曾因好奇地把金屬發卡插進插座,被電擊得當場昏厥,沒過幾個月,又好奇殺蟲劑究竟是什么味道,于是再次進了醫院……
熊孩子本身不是問題,但是如果放任不管,就難以成長為有理性、有規矩的社會人。管住熊孩子,有一個必須遵守的下限, 就是盡最大可能,別讓孩子的“熊”干擾別人,比如在公共場合適當束縛,無規矩不成方圓,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更是自家孩子社會化必經的過程。當然,作為理性的成年人,不能靠簡單粗暴的拳打腳踢,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可能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探索精神。其實,管理好孩子的言行,與呵護好孩子的探索興趣并不矛盾。比如,對上述用洗衣機進行惡作劇的熊孩子,如果家長能帶其去家電商場,讓孩子觀看演示用透明洗衣機,既講清楚了洗衣機原理,又讓孩子形象化地感受到風險,不僅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還是一場生動的探索課。
說起來,孩子沒有不“熊”的。生活中只有真正的“熊大人”,沒有真正的熊孩子。管好熊孩子,關鍵看大人能不能因勢利導,在孩子“耍熊”之際,緊緊抓住孩子的好奇心、興奮點,引導其趨利避害,誘導其創新創造。真若能做到這一點,或許你的孩子就是未來的愛迪生、霍金、喬布斯。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