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深圳市消委會收到消費者投訴,該消費者稱于2月16日晚在南山區“1949華家里”餐廳消費時,遭遇餐廳無菜牌、不明碼標價、高價菜等問題,其中“2條東海野生小黃魚要價4600元”。3月1日,深圳消委會向該餐廳發出《監督函》,督促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而深圳市價格監督檢查局正式立案,調查處理結果將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3月2日《南方都市報》)
兩條小黃魚要價4600元,就社會的平均消費水平而言,這確實超出了一般人的認知和經驗范疇。也就難怪,新聞一曝光,就立即引發了關注。但這起新聞來中,令人咋舌的價格可能還不是重點。
從目前各方給出的信息看,該店是按照東海野生小黃魚每斤2300元的單價給消費者計算的價格。而店家向執法部門出示的進貨單顯示,其進價為1280元每斤。若這份進價單屬實,即如深圳消委會工作人員所說,確實在正常的溢價范圍內。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深圳市價格監督檢查局聯合深圳市消委會所給出的初步調查結果為,“涉事餐館沒有菜牌,沒有進行價格公示,涉嫌違反明碼標價管理規定”,而不是如人們想象的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牟取暴利。
當然,這個進價是否屬實,相關執法部門也還是有必要予以調查核實。但從這起事件的傳播來看,多數人在評述和圍觀這起事件時,都把重點放在了“天價”上,而忽視了已然明顯違規的“沒有明碼標價”,這實質上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個較為普遍的日常消費誤區,即消費者往往更在乎價格這一“結果公平”,而對于所謂程序性的公平保障,如明碼標價,缺乏足夠的警惕心。而事實上,不少消費糾紛,乃至多次出現的“天價事件”,都與商家未能明碼標價或履行必要的告知義務,有很大的關系。
個中道理并不難理解,即如這起事件中,店主能夠事先對小黃魚價格明碼標價,消費者或就難以步入自覺“上當”的陷阱之中。這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同樣如此,只要商家都能明碼標價,做到“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天價消費”糾紛自然難以發生。
更為重要的,若只盯著價格,在實際的消費中也容易帶來維權的困難。比如,某個商品的價格,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都可能會出現較大的差距,那么是不是構成“天價”,就可能缺乏足夠精確的判定標準,在不同的條件下,對“天價”的理解也會不一樣。這個時候,一個開放的市場秩序,要保證價格的合理與公平,最有效的方法顯然是要求商家做到經營上的程序規范,確保讓消費者享有應有的知情權,而非讓執法部門直接來“管理”價格。
這起事件中,涉事餐廳在當地屬于相對高檔的餐飲店,店家未制作菜牌,未對價格進行公示,或恰恰是抓住了高消費食客的“面子”心理這一軟肋。而這也更為突出了當前一些消費者消費行為習慣的偏差,對于消費者而言也未嘗不是一種提醒。所以,面對“天價事件”,若只盯著價格,或說明我們的消費者權益意識仍處于初級階段,商家經營的“程序規范”問題,更加值得關注與重視。(朱昌。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