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發布《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顯示,職工養老保險撫養比已下降至“不到三個人養一個人”。有業內人士透露,人社部等相關部門正在借力第三方對社會保險基金的使用情況進行調研和測算,旨為盤活相關的存量資金,實現保險基金之間的互助。主要思路就是將住房公積金與職業年金、長期護理險等補充養老保險。
眾所周知,《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已頒布實施了10多年。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其初衷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平,消除貧富差距,最大限度地解決廣大中低收入群體住房難問題。然而,從執行情況來看,顯然是差強人意,同時存在繳存制度不完善,城市之間資金無法融通,資金提取、使用和保值、增值渠道偏窄,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不高等諸多問題。
在社會保險基金增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存量資金的收益、優化存量資金的使用變得尤其重要。如此語境下,給公積金“松綁”,用“不差錢”的公積金補充養老保險,將會使公積金制度,惠及更多人群。
一方面,截至2014年,全國有近萬億的公積金閑置資金,處于“沉睡”狀態,有錢卻貸不出去,以至于有關部門思謀著將公積金用于他途。另一方面,真正有購房需求的普通職工遭遇貸款難,現有的公積金制度,無疑陷入了一個怪圈。
特別是,公積金行業間差距超二三十倍,導致貸款買房,成為一些壟斷行業個人賬戶繳存余額畸高人群的“盛宴”。而對于很多中低收入職工來說,由于個人賬戶繳存余額偏低,很難達到公積金的放貸門檻。即便有資格申請,所獲貸款額度也有限。
換言之,如今的公積金制度,等于是多數中低收入人群存款,供少數壟斷行業高收入人群貸款買房,不僅背離了公積金制度的“保障性”、“福利性”和“互助性”,而且形成了新的社會不公。
公積金“養老”,是回歸保障本位之舉。應進一步推進公積金制度改革和管理,使其承載更多社會保障功能。
首先,應嚴格執行公積金繳存“限高保低”規定,以此不斷縮小行業間差距。同時,進一步降低放寬公積金提取條件,提高使用率并適度擴大適用范圍,不僅可以用于養老,還可以用于買房、租房、物業、醫療,甚至可以用于教育投資等,讓公積金發揮更多作用,真正惠及廣大中低收入人群。
更重要的是,可采納專家建議,重新思考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的定位,把各地分散的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集中改為政策性的國有住房銀行,納入國家統一的金融監管體系。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