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房價是個熊孩子,捧著怕驕橫,打了怕蔫呲,須得萬般周全,讓大家長操碎了心。這不,前日一線城市房價剛剛要大上快上,就被一頓亂棒打縮回了頭。但是,房企拿地的熱情依然高漲。
5月11日,上海“3·25”新政后首場土地拍賣,碧桂園、金地、融創、龍湖、綠地等各路好漢爭搶上海4塊經營性用地,其中3個純住宅地塊溢價率超過100%。最搶手的是松江泗涇的雙子地塊,成交樓板價分別是37675元/平方米和38291元/平方米,創下區域單價新高。
這是什么邏輯?何以如此燥熱?不要用市場、產品、供求等經濟邏輯來思考,大家都在賭,賭房地產的明天。
不僅是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也燥熱。4月,合肥、廈門、南京、蘇州四個城市土地拍賣平均溢價率均超過100%。上海鏈家市場研究部的監測數據顯示,4月全國300個城市土地市場共成交建筑用地4537萬平方米,環比下降8.7%,但土地出讓金總計1416億元,環比上升20.47%——在成交面積有所下降的狀態下,土地出讓金不降反升,這就是邏輯,是賭未來。
未來會怎樣?比如上海松江地塊,有人認為售價6萬元/平方米不是問題,但也有人認為這個價格至少需要3年。其實這兩種看法沒有質的不同:房價依然會漲,只是時間的早晚。
但也有人不這么看。近日發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房地產藍皮書:中國房地產發展報告No.13(2016)》認為:“如果宏觀經濟增長繼續下滑,房地產價格有可能在2017年下半年再次出現全面下滑趨勢。”其實,在去年年底,社科院的另一撥人寫的房地產報告更狠:“2016年第二季度后,(房價)有出現一波斷崖式下跌的可能。”
現在來看,專家被打臉了。注意,社科院的邏輯是經濟狀況,是老套路,對現今很多事情卻解釋不清了。比如,請演繹下Papi醬的估值根據吧。
那么,房價到底是什么決定的?社科院的邏輯是:經濟疲軟,需求不振,房價就會下來。這聽起來很符合常識。但細一想,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經濟可能疲軟,但需求不一定不振,那些進城的農民工就是剛需,他們已經回不去鄉村,這是個數億人需求的規模,鐵定要抬高房價。
當然,農民工雖有剛需,卻沒太多的錢,他們不是抬高房價的主力,主力另有人在,就是資本。在經濟下行周期,資本在負利率、資產荒導致的保值壓力下,必然會大量進入房地產市場,從而抬高房價。
還有更牛的人,就是家長。今年兩會前,眼看著房地產要蔫,于是相關部門釋放了一系列寬松組合拳,差不多回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救市時的水平。這樣,一線城市房價要跳。眾人心領神會,呼嘯而上,無論是加杠桿的首付貸,還是眾籌買房,還是在限購的禁令中曲徑通幽,合力把房價抬撐起來。只是怕熊孩子太張狂,才打壓了一下。
3月,M2增長13.4%,超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計劃的13%的目標;一季度銀行新增貸款4.67萬億,這個規模甚至超過2009年4萬億時的水平;社會融資額同比增加6.59萬億,也創歷史最高水平。
于是,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常識:在經濟疲軟時,房價卻不下跌。說下跌,那是因為在柏油路上開車。如今水來了,改走船了,水漲船高,房價焉能跌?不是有“滯漲”這個詞嘛?說的就是另一種常識。
這竅門不是我們的獨門絕技,各國政府都心領神會。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政府都越來越認同央行印鈔票激活經濟的神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甩開膀子開動印鈔機。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復蘇,伴隨著發達國家的負利率政策。據估計,目前全球負收益率政府債券規模已超過5萬億美元。在美國,新增的數萬億美元買了政府債券,將美國國債的長期利率封頂于一個給定水平,用來支撐公眾對未來的信心。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個局是不可持續的——打住,你的邏輯也許是對的,但太老套。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