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國家旅游局官網的一則“提示”引發輿論的軒然大波。該提示稱,“游客參與‘不合理低價游’也將受到處理”。
這則短短數百字、僅有3條的“旅游提示”,經過門戶網站轉發后,引來洶涌的網絡吐槽。截至昨晚20時,僅新浪網的跟帖評論就接近8萬,其他如搜狐網等,跟帖也逾上萬之眾。
請聽聽網友怎么說:
“這真是奇葩,我在市場上買到假貨被騙了,還得被罰。”
“以后消費者要小心了,被坑是小事,搞不好還要犯罪了!”
“不去查處不法旅行社,卻要處理不明真相的游客…… 天理何在!”在多元的網絡世界,任何話題都可能引起爭議,有時觀點的對立甚至會很激烈,但像這則“旅游提示”這樣引發幾乎一邊倒的質疑和拍磚聲,還真不多見。
平心而論,“提示”似乎也是“好心提醒”,意思不外乎奉勸游客抵制“不合理低價游”,防范“低價”背后的陷阱;并提醒游客不得與旅行社簽訂虛假合同,否則,不但不能獲得賠償,還需承擔法律責任,將受到處理。而且,國家旅游局也正在研究制定相關的處理辦法。
但這樣的“善意”,為何引發輿論如此強烈的反彈?有人將其歸咎于“標題黨”,認為是那句“游客參與‘不合理低價游’也將受到處理”的標題太刺眼太傷人。但這標題出自國家旅游局官網,意味著它表達的是旅游部門的本意,并非轉發媒體的曲解或誤導。
顯然,當一個人無端被騙,執法者不重罰騙子,反而各打五十大板,批評受害者:“誰讓你不打醒精神呢,活該!”這不僅有失公道,也無論如何不能令人服氣。
更何況,旅游收費本身的彈性很大,貪便宜是人之本性,普通游客又如何去判定何種價格是合理還是“不合理”?就算是“虛假合同”,若是旅行社哄騙著游客所簽,難道也要游客承擔責任?合同法中早有規定,隱瞞真實意圖或欺騙他人所簽合同是無效的,作為旅游主管部門,難道連這點法律常識都不懂?
這些年來,我國旅游市場的宰客、亂漲價、貨不對板、強行購物等亂象有目共睹,可謂千夫所指。作為旅游業的主管部門,不首先大力整飭市場,嚴懲業界的害群之馬,反而要給消費者設籬笆定框框,這不僅是本末倒置,更荒唐無稽。如果真要制訂出“處理游客”的規定來,那無疑是對消費者的二次傷害。
對游客的旅游消費心理不成熟、貪便宜等做法不是不可以規勸,但也只能止于“規勸”,若定要制訂出個“規定”來懲治,那只能說這是“惡法”!作為旅游主管部門有這樣的動議,本身就是站錯了立場。這就像顧客買到假冒偽劣商品,執法者要問責受害的消費者一樣不合邏輯。
話說回來,我國旅游門票的價格高和貴,已遠超一些發達國家,而且還有不斷見漲之勢。有人擔心,這番整治“不合理低價”,會否又引來一輪門票漲價潮。顯然,企圖以“游客理性”來倒逼旅游市場的規范,不僅消費者不領情,最終結果可能適得其反。(作者是本報首席評論員)
(責任編輯: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