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環保部公布2015年上半年環境監管執法工作。今年以來,環保部多個城市的政府負責人實施約談。數據顯示,僅在華北環保督查中心管轄區域,就有地方共57名相關主要負責人被批評、警告、免職。目前,環保部環境監察局與六大環保督查中心構成了“環保國家監察體系”,也被稱為環保“欽差”。(8月5日澎湃新聞網)
環保部派駐各地直屬的區域環保督查中心,可以直接主導或協調解決跨省域、流域重大環境糾紛,能夠更快的掌握重大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案件信息,還能夠監督地方對國家環境政策、法規、標準的執行情況。六大環保督查中心不僅有效提高了國家環保主管部門的行動能力,彌補了國家層面環境管理的信息劣勢,也將為省以下各級環保部門的履職提供支撐。
但以上所述,僅僅是六大環保督查中心理論上應發揮的職能作用。澎湃新聞網報道中提及,六大環保督查中心之中,就有個別中心因為與地方關系“比較和諧,沒有什么大動作”。這其實是部委派駐地方的直屬機構很難擺脫的一種關系困境。
部委派出機構的主要負責人由部委派出,機構人員的編制身份也屬于部委,但很多人從駐地抽調(與原單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另行招錄的人員也需要長期固定在駐地生活。派出機構如果始終無法與地方維持“比較和諧”的關系,職工住房、后勤保障等很多問題就難以得到解決。一些情況下,派出機構將盡可能避免與駐地產生矛盾,為了完成績效任務指標,會選擇轄區之內、駐地之外的目標。派出機構駐地也因此成為管不到的“燈下黑”。
另一方面,派出機構由部委派出,多數人員長期固定在駐地工作和生活,只有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和關鍵崗位人員需要調崗交流。派出機構盡管是部委的下屬單位,要接受監督管理,但這樣的監督管理形同虛設;也不受駐地地方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相比地方各級職能部門特別是窗口單位,部委派出機構對于辦事對象、普通民眾來說,顯得頗為神秘,社會評議和社會監督基本上并不存在。
綜合以上兩方面的分析,可以認為,像六大環保督查中心這樣的部委派出機構,既定的職能作用履行并不穩定。派出機構既可能為了搞好與駐地地方的關系,放松調查檢查尺度,也存在濫用監管職權,甚至利用職權設租尋租的可能。
因此,要進一步提高區域環保督查工作的有效性,必須致力于增強對環保督查中心的監督,一方面要定期開展績效審計,擴大區域環保督查中心人員交流輪崗范圍,另一方面應提高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和環保督查中心履職運行過程的透明化程度。為避免區域環保督查中心被地方“公關”甚至主動為后者掩蓋問題,還應設立并拓寬區域環保督查的公眾參與渠道。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