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堅持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簡稱中國道路,是鄧小平同志領導黨和人民開創的。這是鄧小平同志最偉大的歷史貢獻。在開創中國道路的過程中,面對各種議論和疑惑,鄧小平同志總是有針對性地進行回答,圍繞為什么要走這條道路而不能走其他道路、這條道路的主題內容為什么是這個樣子而不是那個樣子作了豐富論述,彰顯了堅定的道路自信。鄧小平同志的道路自信,對我們今天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深刻啟示意義。
總結歷史:“走自己的道路”
無論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鄧小平同志參與和領導了黨在不同時期探索道路的艱辛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和深刻認識。因此,他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一開始就是同“走自己的道路”這個歷史經驗及其帶來的高度自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的原話是:“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總結歷史經驗,首先是總結毛澤東同志領導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中國革命道路的經驗。戰爭年代,鄧小平同志為這條道路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革命道路的精髓,都有刻骨銘心的體會和準確深刻的把握。這是他在新的歷史時期領導開創新道路的經驗依據和思想底氣。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搞好中國的事情,必須走自己的道路。鄧小平同志后來強調“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就是這個意思。正是實事求是、獨立自主開創中國革命道路的自信,開啟了鄧小平同志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路脈象。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面臨在經濟文化很落后的條件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任務。鄧小平同志為此提出過許多正確主張,也同黨的其他領導人一起經歷了艱辛曲折,這為他后來總結經驗教訓積累了局外人少有的真切認識。鄧小平同志的總結,依然把“走自己的道路”作為突出的著眼點,進而提出“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與蘇聯不完全一樣,一開始就有區別,中國建國以來就有自己的特點。”
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回避不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建設經驗曾給我們極大的參考、借鑒和幫助,但一些照抄照搬的做法也使我們吃了不少虧。鄧小平同志在新的歷史時期很注重總結這個經驗教訓,得出的結論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這個結論揭示了一個規律,即不管外國的經驗在它們那里是否成熟,都不能原樣照搬,因為國情不同。
總結過去,開創未來,回避不了如何看待此前由毛澤東同志領導的道路探索。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同志的態度很鮮明。他提出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堅定維護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把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和毛澤東思想區分開來,同時提出“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這樣的說法既體現了對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堅信,也彰顯了繼續發展進而開辟新路的決心和自信。這就把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道路探索打通了,客觀公正地揭示了二者之間的內在關聯;同時說明,我們開辟的新路以及在開辟新路過程中做的事情,是在對過去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作深刻總結的基礎上起步的。
鄧小平同志對革命和建設兩個歷史時期道路探索的經驗總結明確地告訴我們,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獨立自主地依靠中國的力量來辦。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這都是我們的立足點。我們今天堅持和發展的中國道路,正是黨和人民不同時期在“走自己的道路”的艱辛探索中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
開創新途:“中國不走這條路,就沒有別的路可走”
中國道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得以開創。這次全會確立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緊接著,鄧小平同志又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就初步形成了黨在新時期的基本路線,中國道路便有了魂。到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道路的主題和名稱得以明確。此后,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我們黨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根本內容就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總的來說,這條道路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
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被鄧小平同志稱為“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他還從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角度,把改革稱為“第二次革命”或“新的革命”。把改革強調到如此高度,鮮明表達出鄧小平同志希望通過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來回答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而開創中國道路的高度自覺和自信。可見,改革開放既是中國道路的基本內容,也是中國道路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支撐點。
在開創和堅持中國道路過程中,鄧小平同志總是及時觀察和總結這條道路的實際成效,自覺和自信地宣傳它、維護它,及時傳達出對中國道路越來越充滿信心。鄧小平同志從實踐角度體現的道路自信,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上世紀80年代前期幾乎是立竿見影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效。他講,“經過五年的實踐,已見成效,證明我們的路子走對了”。二是來自人民群眾對這條道路的歡迎和擁護。他講,“我們現在的路子走對了,人民高興,我們也有信心”。三是來自只有走這條道路才能實現黨和人民的奮斗目標。他講,我們在這條道路上“走了五年半,發展得不錯,速度超過了預期。這樣發展下去,到本世紀末翻兩番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向前延伸的中國道路不會一帆風順,總要遇到一些溝溝坎坎,進而引起對中國道路的各種議論。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同志從來都是咬定青山、力排異見,在自信中堅持,在堅持中彰顯自信。特別是在中國道路前進10年左右的時候,針對國內外的政治氣候,他強調堅持走中國道路的談話尤其多。
從國內情況看,經過近10年的探索,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從基本路線到發展戰略都確立了一套符合國情的指導思想和措施辦法。中國道路照此走下去,大成可期;未來的穩定和發展,全靠我們是否能夠堅持住這條道路。正因為如此,在1989年政治風波后,鄧小平同志最為擔心的是人們對這條道路有所動搖,迅即提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發展戰略“對不對”“是不是錯了”這個尖銳問題讓人們思考。他的答案異常果斷:“都是對的”,要“堅定不移地干下去”。
從國際情況看,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出現曲折并急劇走向低潮,我國面臨的國際壓力陡然加大。社會主義中國站不站得住,中國道路行不行得通,成為國際輿論的一個熱點,極大地考驗著中國共產黨人對走中國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在這道考題面前,鄧小平同志毫不含糊、信心十足:“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我們在本世紀還要用十幾年時間,下世紀還要用三五十年時間,繼續向人們證明,我們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我們對自己的發展充滿信心”。這些回答堅決頂住了西方世界的壓力,打消了一些人對中國道路前途命運的擔憂。
鄧小平同志為什么如此自信?因為這條道路是來自中國探索、體現中國經驗、反映中國愿望的,是符合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決定中國命運的。結論就是鄧小平同志說的,“中國不走這條路,就沒有別的路可走。”“別的路”指什么?在鄧小平同志的談話中,經常使用的概念有“邪路”“死路”“彎路”“曲折路”“倒退路”和“回頭路”等等。概括起來主要指的是兩條路,一條是“邪路”,一條是“回頭路”。
所謂“邪路”,鄧小平同志明確指的是我們今天說的改旗易幟的資本主義道路。比如,“我們大陸堅持社會主義,不走資本主義的邪路。”為了防止走“邪路”,他對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消極現象一向警惕,強調要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他講,“有的現象可能短期內看不出多大壞處。但是如果我們不及時注意和采取堅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濫,就會影響更多的人走上邪路”。
所謂“回頭路”,鄧小平同志明確指的是我們今天說的封閉僵化的老路。他認為,在前進的道路上進行一些調整甚至出現一些曲折在所難免,但要防止倒退。因此,“已經從各方面證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要繼續實行,不能走回頭路”“走回頭路,人民生活要下降”。
不走“邪路”和“回頭路”,是由中國道路的兩個基本點,即“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決定的。1989年政治風波發生后,鄧小平同志總結經驗教訓,就是兩條:“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還不夠一貫”“改革開放得還不夠”。1993年審看《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編輯工作總結報告后,他又交代:“不能改變這條路線,特別是不能使之不知不覺地動搖,變為事實”。“不知不覺地動搖”這個提法異常深刻,既指可能在改革開放的問題上停滯下來,不知不覺走回頭路;也指可能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問題上放松下來,不知不覺走到邪路上去。他為什么從兩個基本點的角度來總結走中國道路的關鍵,來表達對堅持和發展中國道路的期待?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證明,不改革沒有出路,改得不好也不會有出路。只有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對這兩個基本點都高度自信,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辯證統一,中國道路才會走得順、走得通、走得好。
堅定信念:“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
選擇和堅持走什么樣的道路,總是和信仰什么主義相生相伴的。鄧小平同志的道路自信,最根本的支撐點是他的信仰。
回顧過去,談到中國共產黨人成功探索中國革命道路時,鄧小平同志是把道路和信仰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說,“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
立足現實,談到我們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走出一條新路,鄧小平同志始終強調,不是為了別的,是為了把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發揮出來。他堅信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有優越性的,只是目前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這就可以理解鄧小平同志為什么把改革的性質定位為“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總的目的是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
為什么改革、朝哪里改革,關乎中國道路的目的和性質,鄧小平同志對此一開始就很明確和堅定。他說,“我們搞四個現代化建設,人們常常忘記是什么樣的四個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這就把中國道路的性質講明了、講實了。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
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以后,鄧小平同志仍然時刻關注中國道路的根本性質和前進方向。他講,東歐發生的事情說明中國的“四個堅持”是搞對了,“沒有這‘四個堅持’,特別是黨的領導,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會出問題。出問題就不是小問題。”很明顯,鄧小平同志對中國道路的自信和堅持,明確地體現在對這條道路所承載的理想信念的自信和堅持。正像他晚年懇切表達的那樣,“社會主義是可愛的,為社會主義奮斗是值得的”。
鄧小平同志對中國道路的自信,還基于他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科學認識。隨著中國道路的形成和發展,要檢驗這條道路的成效、讓更多的人樹立對這條道路的自信,歸根到底要看它是否發揮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鄧小平同志對這個問題的論述,主要是通過與資本主義的比較展開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鄧小平同志還從中國道路的戰略目標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角度談道:“到下一個世紀中葉,我們可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可見,正是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這些認識,支撐起鄧小平同志對中國道路發展前途的高度自信。
鄧小平同志的偉大和深刻之處還在于,他的道路自信不僅堅定和一貫,而且始終清醒地著眼于未來,提醒人們堅持和發展中國道路應該注意解決什么問題,對中國道路的發展充滿預見和期待。他退出領導崗位后發表的許多深刻洞見,諸如“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等等,需要我們在今天和未來的征程中深思和落實。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隨時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重溫鄧小平同志的道路自信,是為了在新形勢下把中國道路走得更好。習近平同志強調,“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做到“堅定不移”,根本上就是要樹立道路自信。這是中國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同志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留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作者為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