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舉行的“上海2040戰略專題系列研討會”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說,中國城市發展出現貴族化傾向,使得大城市容納流動人口的低成本空間越來越缺乏,人口流動、定居門檻越來越高。(7月8日第一財經日報)
誠然,中國城市發展出現貴族化傾向是一個不爭之事實。放眼看看我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還有多少在堅守平民路線呢?
城市發展出現貴族化傾向,其負面影響不可小覷。一者,阻礙了城市的健康發展。任何一個城市,都應有現代化的發展理念,科學發展、包容發展、人文發展。如果城市只適應高收入群體及高端人群居住,這還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嗎?貴族化的城市,是一種臃腫的發展,是一種病態的發展。二者,影響城市居民及外來人口的幸福指數。城市應該是宜進、宜居、宜創業的地方,如果城市一味“高大上”,處處流露出嬌氣、驕氣甚至霸氣,不肯走平民化的道路,人們還有何幸福感可言呢?三者,妨礙了社會和諧。城市是一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和諧與否,對整個社會的和諧有莫大的影響。當下不少城市戾氣十足,不時爆發震驚社會的暴力事件,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城市過于貴族化了,忽視了對底層人群、弱勢群體的關注。
城市發展的貴族化傾向,不外乎這么幾個原因:城市建設的標準越來越高、建筑和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越來越短、城市管理對非正規經濟活動的約束限制越來越多。而這幾個原因歸結起來,還是城市主政者施政理念的缺失,他們不知道城市為誰而建、為誰服務。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能回避流動人口,更不能拒絕流動人口。其實,流動人口可以為城市帶來新鮮的“血液”,可以為城市去“養生排毒”。可不少城市主政者卻將流動人口看成是城市的累贅甚至不穩定因素,故而不斷提高城市居住成本,設置高門檻的入戶政策等等。
我們的社會并非是一個橄欖狀,而應像一個圖釘。龐大的底層社會在支撐著圖釘尖上那一些“人”以及那根小金屬棍似的“中間群體”,這才是我們生活的社會真實的樣子。而現在的某些城市主政者思維產生了幻覺,認為這個釘子尖與釘子棍可以離開那個龐大的釘子帽而生存。不同人群集聚,原本就是城市之所以成為城市的基礎,也是城市繁榮度、生命力的體現。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6月30日審議通過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在經過適當修改之后將很快對外公布。《意見》將明確三個原則,即優先解決存量,讓進城時間長的人口落戶;在不同類型城市實行差別化落戶政策;城鎮化過程并不是解決所有人都到城鎮落戶,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居住證制度在今后還將長期存在。這讓我們看到城市去“貴族化”的希望。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