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很多企業,寧愿花一大筆錢買設備,也不舍得加大投入搞研發;寧愿花高價錢買進口設備,也不支持國產“首臺套”。這種現象之所以頻頻出現,關鍵在于創新文化和創新氛圍缺乏,大量的資金都投向了房地產和資本市場。
過去我國承接了很多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這些產業有些在發達國家已經處于衰退期。而我國承接了產業轉移以后,很多行業在技術上并沒有太多的更新和突破,造成這些產業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低水平的惡性競爭,進而導致企業效益的惡化。
當前,我國面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產業結構和產能過剩問題,本質上都與技術創新密切相關。美國的制造業回流,并不是要回歸到傳統產業上,而是依靠新興技術的支撐,重新構建制造業的新優勢。如果企業能對傳統落后的產能進行技術升級和改造,就能煥發新的活力。
政府應當進一步利用好稅收杠桿,引導企業把更多的精力轉移到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上來。同時,要對新技術的孵化給予更多的支持,提高科研人員的社會地位,重視首臺套技術應用,積極搭建公共的科研信息服務平臺,讓市場的科研技術供需雙方更加高效地銜接。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要積極做好政策引導,使“無形的手”發揮更大的作用。(經濟日報記者 李 川)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