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具有較高的預期收益率,結構性理財產品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關注,然而其實際收益表現有不少難達預期。在理財產品收益排名中,實際年化收益率排在前列與墊底的往往都是結構性理財產品。
什么是結構性理財產品?
大多數結構性產品的投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流向債券等低風險產品,以獲取穩健收益,另一部分則與境外的利率、匯率、商品(黃金、石油等)、股票、基金、信用等掛鉤。產品的收益水平取決于所掛鉤資產的表現,其風險也來源于所掛鉤資產價格的變化。
由于收益結構設計復雜,產品的實際收益波動幅度往往較大,其最高預期收益率一般比穩健型理財產品收益高,而最低預期收益率則比穩健型低,其對應的風險波動幅度也相對較大。
如何規避結構性理財產品風險?專家建議,投資者首先要認識到產品的最高預期收益率并不代表最終的真實收益率。在高收益的背后,投資者要了解目標理財產品的收益結構,關注標的資產的信用等級,由此預估風險。
其次,投資者要判斷所掛鉤資產價格的未來變化趨勢,對不同的掛鉤市場和投資方向進行預判,同時要關注產品的收益結構設計。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理性選擇。比如預期黃金市場大漲的投資者,可以直接投資黃金市場,而不是投資結構性產品。但如果投資者預期市場會上漲,但是幅度不大,同時又不想承擔任何下跌風險,可以選擇結構性理財產品,通過結構性設計,化解可能出現的風險。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