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環境保護日。作為生命線的水源地,卻一直遭受各種各樣的污染。誰來保障水源的安全?誰應該承擔污染的責任?近日,央視財經連續聚焦“消失的水源地”并推出系列報道,記者實地探訪曝光,目之所及觸目驚心。
看到這樣的場景,誰人不發怵?引灤入津工程沿岸的全國第一批重點水源地、大黑汀水庫等地,現竟變成了養殖基地,各種飼料不斷被拋入水中;位于河北省遵化市境內的黎河段,則成了垃圾場、污水池,鐵礦砂的尾砂也長期留存河岸;在天津市薊縣境內,引水渠及河岸還有腐爛惡臭的動物尸體以及劇毒農藥瓶,這就是天津和唐山市民的水源。
引灤入津工程的水源污染不是孤例,據央視系列報道,流經四川省眉山市的醴泉河,本甜美如泉水,如今卻污黑如墨。眉山市東坡區眉青村近幾年連續有村民患肺癌去世。央視記者晝夜蹲守,親眼見眉山金鑼食品有限公司向河道排污。最近各大媒體不斷爆出長江、黃河被污染的新聞,滬上黃浦江死豬漂流的事大家記憶猶新,只是,我們靠什么“仙露”來滋養各自的生命?
公眾的飲水安全問題,是個大問題。日前人民日報發表《平安是最基本的公共產品》一文指出:“舌尖上的安全、環境問題的焦慮、網絡信息的保護……今天的平安概念,不僅包括打擊犯罪、維護穩定的傳統項目……”飲水問題關系著千家萬戶,只有將飲水問題提到一個平安中國的角度,以國家的意志來關注,才有可能把住用水的安全底線。
以國家意志來治理,方能保證跨省水源的環保行政效力,保證跨省水源保護不變空談。比如,引灤入津工程的水,主要是天津和唐山市民飲用,但這一工程的主體卻在河北。因此,治理的艱巨任務在上游和中游。又如長江水流入大海前要經過17個省市,沿途的治理,就必須要有對接和監管。否則,各地政府誰愿意花錢治理,去保證下游的用水安全呢?只有國家意志,才和人民的用水意愿對接,才能保證大家喝上放心水。
以國家意志依法治理水源,迫在眉睫。當下治理河道水源,不是無法可依、而是依法監管難見執行力。在引灤工程河道,據記者調查,本來法律禁止養魚,但是,當地管理部門不僅不對水源地的網箱養殖進行制止,反而要向漁民征收費用,一個網箱收50元錢。這樣的亂收費行為和瀆職行為,必須首先依法依規懲處,以儆效尤。
對威脅到公共用水安全的違法行為,從國家層面通過頂層設計,必須加大懲處力度。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在水中測出2221種有機化合物,我國有上億人口在飲用被污染的水,越來越多的人被發現患有各種代謝性疾病,甚至罹患癌癥。如果不能提高違法者的污染成本,直至罰得違法取利者傾家蕩產,就很難管住被利益驅動的一雙雙污染臟手。
(責任編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