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莫開偉認為,審慎評估自身還貸能力,根據自身條件自主決定是否要辦理貸款業務,是筑牢誤入“套路貸”的第一道防護網。
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關于防范“套路運”“套路貸”等各類形式誘騙貸款的風險提示》,提醒包括求職者在內的廣大消費者注意防范有關騙貸風險。
以“套路運”為例,這是貨運行業中的一種不正當行為,即貨車司機因不了解行業從業情況而被“高薪收入”和“穩定貨源”等虛假信息吸引,被不法分子用精編的話術誘導申請貸款購車“入職”,應聘司機提車后卻遭遇接活難、退車難、退款難,最終未獲得預期收入卻背負大額債務。
應當看到,“套路運”、“套路貸”不是貸,而是犯罪。不管披上多少層漂亮外衣,使用非法手段追逐暴利的犯罪本質無法改變,通過套路侵害群眾合法權益的犯罪事實毋庸置疑,這不僅沖擊了金融秩序,擾亂了社會治安,更給無數家庭帶來了傷害。
有關部門的提示非常及時,廣大消費者理應加強自我防護。當看到網絡平臺上的或接到電話營銷的貸款信息時,不能盲目相信,而應從信息發布平臺、企業官網、社交媒體等多方途徑對招聘信息或貸款推銷進行交叉驗證,拒絕各類廣告話術誘惑。可以說,審慎評估自身還貸能力,根據自身條件自主決定是否要辦理貸款業務,是筑牢誤入“套路貸”的第一道防護網。
即便需要貸款,在訂立貸款合同前也要仔細閱讀合同條款。比如,應認真辨別合同實質,區分借款合同以及租賃、買賣等一般民事合同。此外,還要認真、仔細、完整地閱讀包括貸款權利義務、應付費用、還款要求、違約責任等在內的所有條款。在辦理貸款前,還要對放貸機構的貸款資質進行反復確認,貸款人可以通過金融監管總局金融許可證信息系統查詢相關許可證信息。
此外,消費者在使用互聯網網站、應用程序等平臺貸款時,要認真閱讀頁面上的提示內容,明確相關法律后果,審慎進行人臉識別或電子簽名。在使用電子平臺購物或進行其他操作時,應留意默認勾選選項,不輕易勾選“領取保障”“自動續費”等選項,避免因為一時大意而開通平臺關聯的貸款業務。
值得提醒的是,消費者在面對各種網絡平臺或電話宣傳推介貸款時,對“免費”“零首付”“限時”等營銷詞匯和宣傳套路,尤其要保持高度警惕。消費者應明確一點,享受不等于奢侈,明顯超出未來支付能力的借貸行為,很容易給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機。滿足短期融資需求,也要分清“救急”和“救窮”的區別。如果遭遇“套路貸”詐騙,消費者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或反映情況,積極提供涉嫌詐騙犯罪的線索,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讓“套路”無路可走,仍需久久為功。期待消費者、正規金融服務和監管機構擰成一股繩,匯聚起打擊“套路貸”的眾智眾力,讓“詭計”無處遁形。(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莫開偉)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警惕“套路運”貸款風險
當心被“套路貸”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