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網友發布G689次高鐵上有乘客在吸電子煙的視頻。10月8日,12306客服回應媒體稱,高鐵上可以攜帶電子煙,但不能抽,高鐵上抽煙被發現或觸發煙霧報警器將送警方處理,情節嚴重的要擔刑責。
公共場所禁吸電子煙并不存在“模糊地帶”。近年來,各地陸續發布升級版“禁煙令”,明確電子煙也在公共場所禁煙之列。問題的關鍵在于,這樣的“禁煙令”能否讓違規者感受到切膚之痛。從這種角度來看,每一個在禁煙場所吸電子煙的人,都應該受到法律的規制。
關于“抽煙”,不少人都有一種很深的誤解,以為只有能點燃才算是“抽煙”。實際上,“煙”有很多種,尋常的卷煙只是其中之一。燃燒與否,也不是判斷“煙”的唯一標志。隨著電子煙的發展,抽煙方式也五花八門,但無論形式如何變化,吸食尼古丁的目的沒有任何改變,而這也正是“抽煙”的重要標志。
既然是“煙”,電子煙當然是有成癮性的,雖然更為隱蔽,但對身體的危害依然存在。在公共場所抽煙之所以令人生厭,不僅是因為刺鼻的二手煙,同時也因為抽煙者旁若無人噴云吐霧的姿態。在高鐵上抽電子煙,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對規則的藐視,以及對他人權益的冒犯。近年來,多地都曾出現在高鐵上抽電子煙被處罰的案例。盡管如此,仍有人不憚于挑戰規則。由此不難看出,相關案例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處罰力度不是太重了,而是太輕了。
相比傳統卷煙,電子煙的煙霧更為淡薄,顯得“不像煙”,更具隱蔽性和欺騙性,同時也加大了依法查處的難度。10月1日起,《電子煙強制性國家標準》正式實施。對于電子煙來說,“驗明正身”只是規范管理的第一步。在加強電子煙監管的同時,有必要將各類“替煙”產品一同納入監管范圍——既然以“煙”的名義賺取收益,就必須以“煙”的身份接受監管。這是道德的底線,也是法律的紅線。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