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只有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近日,“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江西、江蘇、內蒙古和湖北,實地感受這些地區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以創新催生高質量發展動力
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作為新中國第一臺5噸汽車起重機的誕生地,徐工集團近年來通過運用5G和大數據技術,在江蘇徐州打造智能工廠,建立了10條智能生產線、4個智能車間,使產能、質控、效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成為排名前三的國家級雙跨平臺。“‘徐工智造’的迭代創新,也是我國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縮影。”徐工重型機械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部部長李忠福表示。
圖為徐工5G全價值鏈智能工廠里的“智慧云”展示屏。(中國經濟網記者 鄧浩/攝)
產業發展要堅持因地制宜。在江西贛州,每年產出的中重稀土占全球70%。作為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江西粵磁稀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集稀土永磁材料、永磁電機和磁材行業智能裝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于一體,年產值約10億元。“贛州的相關科研院所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周青說。
以協調開拓高質量發展空間
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無論是推進區域協調還是城鄉融合,都要不斷開拓發展新空間。
位于江西吉安的峽江縣金坪民族鄉,聚居著九個民族的群眾。近年來,當地依托優良生態環境和民族民俗特色,大力推進農旅融合和文旅融合。2021年,當地人均收入超過17000元。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的峽江縣副縣長、金坪民族鄉黨委書記吳偉表示,江西高校的研學團隊為當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也希望更多在外的金坪人能回來建設家鄉。”
圖為金坪民族鄉蝴蝶泉野奢營地。(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相成/攝)
產業轉移是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的重要手段。位于湖北十堰的竹山縣寶豐鎮汽配衛浴產業園,是湖北省承接中部產業轉移示范園,至今已簽約衛浴汽配企業102家,入駐投產70多家,這里的員工大多是附近的村民。寶豐鎮鎮長陳敬清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該園區實現稅收1.47億元,工人總數達到1400多人。
以綠色增強高質量發展底色
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今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共舉。
小小種子,肩負重任,寄托希望。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的蒙草種業中心,蒙草集團品牌總監陳睿玨介紹說,八年來,蒙草團隊在全國建立了18個種業研究院及對應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收集種質資源4.8萬份、標本12萬份、土壤140萬份。“優質種源既要存在庫里,更要種在地里。”她向記者表示。
圖為蒙草種業中心內的土壤資源庫。(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巖/攝)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近年來,地處鄂西邊陲的神農架林區持續深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神農架林區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羅永斌表示,通過做大做強旅游主導產業、壯大農林特色產業和培育康養優勢產業,神農架實現了從“木頭經濟”向“生態經濟”的轉變。據了解,今年6月至8月,神農架累計接待游客230.9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60.1%。這也得益于今年6月20日鄭渝高鐵的全線貫通。
以開放鍛造高質量發展優勢
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
江蘇的太倉港位于長江入海口南岸,是上海港在長江上的唯一江海中轉平臺,也享受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航線資源的“溢出效應”。2021年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703.8萬標箱,躍居全國第8、全球第25位。“我們正加速推進滬太同港化進程,在做好上海港遠洋喂給的同時,發展我們的近洋航線。”太倉正和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操作部經理徐寧龍表示。
圖為太倉港龍門吊。(中國經濟網記者 鄧浩/攝)
坐落于江西贛州南康區的贛州國際陸港,是贛南蘇區首個內陸對外開放口岸,目前累計開行中歐(亞)班列超1200列、鐵海聯運“三同”班列和內貿班列超11000列。“我們進口最多的是木材,出口最多的是家具。”贛州國際陸港黨群工作部工作人員鐘歡藝介紹說,依托陸港平臺優勢,南康家具產業集群的營收已從建港前的百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超2300億元。
以共享作為高質量發展目的
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企業、群眾只進一扇門、來一個窗口,就可以辦所有的事。”內蒙古包頭市審批服務局改革推進科科長逯若剛介紹說,目前包頭的行政權力事項實行了100%的清單化管理,100%的政務服務事項進入政務服務大廳,100%的事項納入“綜合窗口”受理。“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完善‘一網通辦’。”
圖為包頭市政務服務大廳內設置的抖音直播間。(中國經濟網記者 年巍/攝)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位于江蘇昆山陸家鎮的鄒家角社區,常住人口1.1萬人。自2017年起,這里通過網格化管理,徹底改變了此前環境臟亂差的狀況。“我們組建了500多人的志愿者隊伍。”鄒家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江玉琴表示,“無論是疫情防控、垃圾分類,還是照料‘一老一幼’,只有引導更多居民參與進來,才能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故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江西、江蘇、內蒙古、湖北的生動實踐,也是當代中國奮進新征程的真實縮影。放眼神州大地,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中國經濟網記者 鄧浩 年巍 王巖 張相成)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