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正在加速推進。考察全球重要科創中心發展的最新動向,吸收借鑒先進建設經驗,對國內各地科創中心順應全球發展趨勢、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
目前全球重要科創中心發展出現不少新動向:
其一,打造產業多元化、布局均衡化的格局。近年來,全球重要科創中心的產業構成大多發生了漸進性轉變,從單一產業支撐轉向多元產業支撐;產業的空間布局亦隨之發生漸進性擴散,從單一集聚核心轉向多點集聚。日趨多元的支柱產業和相對均衡的空間布局使這些科創中心獲得了較高的經濟彈性,較快實現了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經濟恢復和科技發展。
在支柱產業多元化發展方面,硅谷、波士頓、慕尼黑等城市的表現非常突出。在硅谷地區,生命科學產業已經超過移動通信、軟件開發、計算機硬件與服務、電子等與信息技術緊密相關的產業部門,成為僅次于互聯網產業的第二大產業。在波士頓地區,生物科技產業的興起和創新區的多次再造,已經完全改變了波士頓早期以電子產品產業為主的創新經濟格局,以及此前以垂直一體化大型企業為主的單一發展模式。
在產業空間布局均衡化發展方面,慕尼黑等地的做法頗有特色。以慕尼黑為例,當城市擴張推動地價上漲、迫使傳統工業遷離市區之初,慕尼黑市政府即十分注重扶持傳統產業發展。一方面,在興建科技工業園區的同時,于園區中劃出專供傳統產業租用的用地面積,并扶持園區中的傳統工業企業向市場供貨。另一方面,堅持實施產業中心政策,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為傳統產業創造經營空間。
其二,推進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的大背景下,科技積淀雄厚的發達國家科創中心很少“全面開花”地進入各個新興技術領域,而是注重“重點突破、優勢強化”,在新興產業的技術發展方向與本地傳統優勢產業的新興需求之間建立聯系。新興產業圍繞本地需求選擇聚焦領域,形成獨特優勢;傳統產業的技術需求得到滿足,原有優勢進一步夯實。
以倫敦為例,國際金融危機后的這些年,新創企業在金融科技領域的表現最為突出。這是數字技術創新和傳統金融產業優勢融合的結果。2008年到2018年,倫敦48%左右的創業企業和創投資金都進入了這一領域。此外,倫敦的新創高技術企業數、新創企業接受投資交易次數、新創企業接受投資總額等都僅次于硅谷,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傳統優勢。
此外,慕尼黑ICT產業的優勢培育方式也體現了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協同與融合。ICT產業是慕尼黑新興的支柱產業之一,其不僅與本地的垂直應用產業緊密協同,而且多數采取聚焦戰略,選擇特定的垂直領域深耕,既避免了激烈的本地競爭,又為擴大規模、全球經營奠定了差異化的能力基礎,進而在歐洲乃至全球的細分市場上取得了領先優勢。
其三,重視人才需求,建設產住并重的“創新街區”。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球科創中心普遍面臨著吸引新興科技產業人才、推動本地產業轉型的要求。打造創新產業發展與社區居民生活并重的“創新街區”,正在成為發達國家科創中心轉型的重要方式。
“創新街區”不同于以產業空間為核心的創新產業開發區,而是產業空間與居住空間自然交織、富有街區活力與人文特色的“城市型”創新區域。美國波士頓、亞特蘭大、紐約、芝加哥、西雅圖等眾多城市都在積極打造創新街區。比如,波士頓東部海港創新區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創新街區新建范例。波士頓市政府通過促進合作,創建緊密的生態系統,提供公共空間,建立豐富的開放空間和場地,創造多樣化的辦公空間,營造活躍的“24小時”社區,提供居住工作空間等一系列舉措,打造了一個極具活力的“創新街區”。
(二)
總的來看,這些全球科創中心發展的新動向,對我國發展有很多可資借鑒的經驗和啟示:
第一,要推動產業結構和人才結構多元化發展。產業結構和社區人口的兩極分化是全球頂級科創中心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面臨的共同挑戰。推動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的要點之一,在于打造產業結構、人才結構多元而均衡的綜合體。
一方面,在發展新興高技術企業的同時,應注重為制造業、傳統產業的發展創造空間。對此,我國科創中心建設可從兩點入手,在城市地帶保持合理的制造業和傳統產業比例,為產業融合以及對制造業應用、改進有現實需求的創新研發提供產業基礎。一是可參考日本等國做法,在成本不斷提高、制造業外遷的大背景下,選擇性地保留甚至新建資源集約的“母工廠”,將“制造資產”轉化為持續改善先進制造技術和現場管理方法的“研發資產”,發揮“母工廠”在技術支援、開發試制等方面的作用,化解制造業創新發展與城市集約化發展之間的矛盾。二是可參考慕尼黑等地的做法,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為傳統產業打造“產業中心”,為創意手工業、傳統工業、批發業等保留經營空間。
另一方面,在吸引全球高端創新人才集聚的同時,保持合理比例的中端技術人口,確保就業結構和人才結構支持本地產業鏈可持續發展。我國科創中心要在全球競爭中保持競爭力,不僅需要持續吸引全球頂尖科創人才,而且需要大幅提高本地現有勞動力的生產率和技術水平。為此,需要切實加強面向大眾的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增加更多居民的就業機會。
第二,要提高創新鏈條和產業鏈條的本地化水平。在新興的科技領域內,全球各大科創中心都注重發掘本地和周邊城市群中垂直需求旺盛的應用部門,如何通過“重點突破”推動傳統產業優勢和新興技術優勢融合?關鍵在于提高創新鏈條和產業鏈條的本地化水平。
首先,可借鑒國際經驗,通過產權紐帶,協助產業建立起緊密型的研發網絡。比如,德國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與研發力量強、產業地位高的某個大型企業共同發起產業網絡合作,且以產權紐帶或出資關系維系緊密型組織,確保政府政策能夠通過網絡合作組織切實落地實施。其次,充分利用新城建設,打造新興技術產業化的測試平臺,加快新興技術的改進與應用速度。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于與垂直行業的緊密融合,在測試與試用中發現問題,獲得改進機會。慕尼黑、倫敦、硅谷等地都在積極為垂直應用產業提供測試平臺。
第三,科創發展思路要從“園區”向“街區”轉變。要轉變以產業集聚先行的“園區型”發展思路,落實以科創人才生活體驗為先、以人才集聚帶動產業繁榮的“街區型”科創發展新思路。“創新街區”重在產業空間和居住空間、公共空間、創新空間的自然交織,有助于在小尺度城市空間的微觀層面將產城融合落到實處。
我國可參考國內外科創中心的先行范例,對公共空間和創新空間的建設和運營進行相關調整。比如,可考慮借助PPP模式,建設以公共創新中心為代表的辦公型公共空間;建設緊密關聯的社交型公共空間,發揮其對集聚人氣、促進溝通和激發創新活力的催化作用,促進街區功能混合;等等。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江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