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5時左右,山西臨汾大雨傾盆。77歲的史文祥在橫穿鼓樓北大街時,突發腦溢血,摔倒路上,情況危急。當時,山西師范大學兩位大四應屆畢業生冒著暴雨,在滾滾車流中,始終攙扶、守候著老人,直至一位駕車途經此地的熱心醫生停車問詢,才與這位醫生一同將老人送往醫院急救。(7月13日《中國青年報》)
這是一則暖心新聞。的確,如果不是這兩位做好事不留名的大學生,不是恰巧碰上了一位醫生,恐怕這位老人,在這個大雨傾盆的傍晚,就會因突發腦溢血無助的離世。而這樣的局面是誰都不愿意見到的。尤其是在科技、交通、通訊如此發達的當下,更不應出現一人倒下無人幫扶的現象,盡管這個人與你我無關。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陌生人社會。法學家弗里德曼說過,“現代社會有一個較簡單社會中幾乎完全沒有的特征——依賴陌生人”,包括保護民眾的警察,教育孩子的教師,建造房子的開發商等等,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與陌生人打交道,即便是同我們肩并肩的行人,也同樣是離我們最近的陌生人。
同時,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也會因陌生產生不信任,加劇彼此間的隔閡、戒備、懷疑、恐懼。圓滑世故、處心積慮,為己、利己,更似乎成了某些人生存與發展的原則、標準與信條。自然,也就有了見死不救、遇強退縮、推責掙利等等看似不正常又正常的現象。當我們人人都如此為了“自己活”的時候,這個社會無疑是冰冷的。
同樣,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遇到困難與無助的時候,更或許僅憑一己之力難以解決,而一些狀況更會令我們的性命堪憂。如果,在這個陌生的社會、陌生的人群中無人伸出援手,幫自己一把,共渡難關。只能會增添我們的孤獨、無助、恐懼。甚至一些無法挽回的悲劇,就有可能因為旁人的冷漠而造成。而這,未嘗不是現代文明社會的羞恥。
“我們可能彼此陌生,但絕不冷漠。”救人的大學生王秋波這句話,道出了現代社會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準則。誠如斯言,社會是一個聯合體,只有相互攙扶,相互為善,整個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美好。而扶正祛邪、見義勇為應當是每一個社會人的責任與義務,或許只是一聲吶喊,一個電話,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微笑……
人與人相處不能缺少人情味兒,社會才會充滿溫情。不過,明白了這些大道理,關鍵是如何去做。當他人處于危難之中,我們縱然沒有超凡脫俗的本領,但也可以行小善助之。關鍵是做到“知行合一”。如此一來,一人有難眾人相助的場面才會越來越多,“陌生但不冷漠”的溫暖和諧社會才會實現。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