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方面取得積極進展。據商務部統計,截至去年底,中國企業在海外33個國家投資建設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已達69個,入區企業已有1088家,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的有48個,這些產業合作園區在推動經濟技術合作和國際產能合作方面提供了有效平臺并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所倡導和開展的國際產能合作同上世紀70年代發達工業化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過剩產能是兩個概念。當年發達工業化國家為了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把大量的紡織、制鞋、玩具等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低端制造業轉向發展中國家,有的甚至不負責任地將高耗能、高污染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自己卻保留掌控著技術研發和高端制造部分。發達國家不僅從這種國際分工中獲取高額利潤,而且企圖長期固化這種國際分工模式。難怪當中國提出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倡議時,西方媒體將其解讀為中國是要輸出過剩產能。
而從當前全球形勢看,中國倡導的國際產能合作同當年發達國家轉移過剩產能和構建不合理的國際分工有著本質區別。其一,中國推動的國際產能合作建立在平等、互利、共贏基礎上,是根據投資國內在發展需要進行的經濟技術合作。其二,它不涉及落后產能,主要是以中國有優勢的裝備制造業為主。
目前中國參與國際產能合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在高端制造業方面同發達國家合作。如我國同英國合作建設的英國欣克利角核電項目,它代表了中國自主第三代核電技術水平,這也是中國企業首次主導開發建設發達國家的核電項目。此外中國正在建設的還有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2號機組項目以及阿根廷的核電項目。
二是以鐵路、電力、通信和裝備制造為主的先進制造業,包括高鐵線路的承包建設與機車車輛的生產配套,這些都代表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現代水平。
三是中國現有高水平的傳統產業的合資合作,包括火電和水電項目以及鋼鐵和水泥項目等。這些都是我國先進的符合環保標準且有競爭力的產業項目。例如在馬來西亞關丹產業園,中國建設的鋼廠項目為當地的經濟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從全球視野看,中國拓展國際產能合作符合當前全球經濟發展趨勢。首先,“一帶一路”國家多數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城市化發展水平較低,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發展方面不僅有著成功經驗,而且已經形成成熟且有競爭力的配套產業。通過國際產能合作,真正能夠做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既發揮我們產業的競爭優勢,又為當地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其次,國際產能合作是中國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價值鏈競爭的有效手段,國際產能合作的過程有利于中國企業走出去,探索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最佳配置的有效途徑。再者,這也是探索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新方式。相信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產能合作,中國企業將不斷提高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這也是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目標之一。(作者是商務部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責任編輯:武曉娟)